星期三, 6月 18, 2025

廣達破繭成蝶:從硬體製造霸主邁向AI賦能的智慧產業新紀元

AI示意圖

作為全球筆記型電腦與伺服器代工(ODM/OEM)領域的巨擘,廣達電腦的每一次策略轉向,都牽動著全球科技產業的脈動。近期報導指出,廣達正積極拓展其業務觸角,深入智慧醫療、智慧製造等AI應用領域,甚至涉足前瞻性的量子運算技術。這不僅標誌著廣達從傳統硬體製造商向高附加值AI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轉型,更預示著AI技術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並重塑各行各業的運作模式。廣達的這一步棋,不僅是企業自身的升級,更是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AI浪潮中,展現其深厚實力與敏銳嗅覺的縮影。

廣達在AI應用領域的佈局,彰顯其不再滿足於單純的硬體組裝。在智慧醫療方面,AI的導入可以提升診斷精準度、加速藥物研發、優化醫院營運效率,甚至實現遠距醫療與個人化健康管理。廣達憑藉其在伺服器硬體上的深厚基礎,結合AI演算法與大數據分析能力,能夠提供從底層算力到上層應用的完整解決方案。這不僅為醫療產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也為廣達開闢了新的藍海市場。這也說明了AI如何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解決產業痛點,創造實質價值,並為人類健康福祉做出貢獻。

同樣,在智慧製造領域,AI的應用前景同樣廣闊。從生產線的自動化、智慧品管、預測性維護,到供應鏈管理最佳化,AI能夠顯著提升製造效率、降低成本並提升產品品質。廣達作為全球領先的ODM廠商,對製造流程有著深刻的理解。將AI技術融入其原有的製造專業,不僅能為客戶提供更高效的智慧工廠解決方案,也能將自身打造為未來工業4.0的領航者。這項策略轉型是台灣代工廠擺脫低利潤競爭、邁向高值化轉型的典範,對於鞏固台灣在全球製造業的領先地位至關重要。

更令人矚目的是廣達對量子運算的涉足。雖然量子運算目前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但其潛力巨大,被視為可能徹底顛覆傳統運算能力的下一代技術。如果量子運算能夠大規模實現,將對人工智慧、材料科學、密碼學等領域產生革命性影響,開啟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廣達的投入,顯示其不僅著眼於當前的AI熱潮,更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提前為未來可能的技術典範轉移做好準備。這種布局不僅是技術上的超前部署,更是對未來產業趨勢的深刻洞察與勇於冒險的精神。

廣達的轉型之路並非沒有挑戰。從硬體製造到軟硬整合的解決方案供應商,需要大量跨領域的人才、新的商業模式以及更強大的生態系合作夥伴。在智慧醫療和智慧製造領域,除了技術實力,還需深入理解各行業的特殊需求與法規限制,並建立起客戶的信任。此外,量子運算的投入更是一場長期戰役,需要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承擔高風險。然而,廣達作為一家具備堅實基礎與靈活應變能力的公司,其此次轉型不僅是為了尋求新的成長曲線,更是回應全球科技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這不僅是廣達的機會,也預示著台灣科技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從「世界工廠」向「智慧解決方案提供者」的升級。

獅城智算力崛起:新加坡永續AI基礎設施策略,為亞洲數位轉型注入新動能

AI示意圖

在快速崛起的數位經濟浪潮中,人工智慧(AI)已成為驅動創新與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引擎。然而,AI的發展並非憑空而來,它仰賴強大且穩固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資料中心的支援。新加坡,這個在地理上相對有限的城邦國家,正透過其獨特的國家戰略與前瞻性政策,積極佈局AI基礎設施,目標是成為亞洲乃至全球領先的AI與資料中心樞紐。這項策略不僅關乎硬體建設,更融入了永續發展、能源效率以及人才培育的宏大願景,為其他國家樹立了如何在有限資源下,打造高效且具韌性的AI生態系統的典範。

新加坡的AI基礎設施建設策略,不僅著眼於資料中心的數量擴張,更強調其品質與永續性。面對土地與能源的限制,新加坡政府推動高密度的垂直資料中心,並鼓勵採用更節能的技術,例如液體冷卻系統,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碳足跡。這不僅是為了符合全球日益嚴格的環保標準,更是深思熟慮後,將永續發展融入國家數位基礎設施建設的長遠考量。因為AI模型訓練所需的龐大算力,其能源消耗是驚人的,若無永續解決方案,AI的普及將面臨嚴峻的環境挑戰。新加坡的策略,顯示其不僅看到AI的潛力,也正視其帶來的環境影響。

除了硬體建設,新加坡在軟體、人才與政策層面的佈局同樣值得關注。它積極吸引國際科技巨頭和AI新創企業落戶,並提供優渥的政策支持和營商環境。同時,政府與學術界緊密合作,大力投入AI領域的人才培訓,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旨在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AI專業人才。這種軟硬兼施、從上而下的國家級策略,確保了AI生態系統的全面發展。新加坡深知,資料中心只是骨架,真正讓AI「活」起來的,是數據、演算法和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這種整體性的戰略思維,使其在亞太區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數位基礎設施的佼佼者。

然而,挑戰也如影隨形。首先是能源供應的穩定性與綠色化,隨著資料中心規模的擴大,對電力的需求將呈指數級增長。新加坡必須確保其能源供應既可靠又環保,並持續探索再生能源的潛力。其次是網路安全,作為重要的資料樞紐,它將面臨日益複雜且頻繁的網路攻擊威脅,因此必須持續加強其網路安全防禦體系,確保數據的機密性與完整性。此外,如何在高速發展AI的同時,平衡數據隱私與倫理規範,也是一個持續需要摸索的課題。這些挑戰不僅考驗著新加坡的技術能力,更考驗其治理智慧。

新加坡在AI基礎設施與資料中心領域的佈局,是其國家數位轉型戰略的關鍵一環。它清晰地展示了,即使是資源有限的國家,只要有明確的目標、前瞻性的政策、對永續發展的堅持,以及對人才培育的投入,也能在全球AI浪潮中搶佔先機,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樞紐。新加坡的案例證明,成功的AI戰略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競爭,更是綜合國力、政策智慧與全球視野的體現。隨著AI技術的演進,新加坡的「智慧國」願景,正透過其堅實的基礎設施逐步實現,為亞洲乃至全球的數位未來描繪出新的藍圖。

晶片風暴中的AI掌舵者:黃仁勳如何駕馭地緣政治與科技洪流的雙重考驗?

https://www.digitimes.com/news/a20250617PD215/nvidia-chips-ban-ceo-jensen-huang.html

AI示意圖

文章分析了地緣政治(特別是美國對中國的AI晶片出口禁令)對全球科技產業和AI發展的影響。核心內容指出,這項禁令旨在限制中國的AI發展以維持技術領先,但對NVIDIA等公司造成市場衝擊,同時也可能導致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分裂、技術標準分歧以及整體創新效率降低。文章探討了各方(美國、中國、NVIDIA)在限制與反制下的策略應對,並提出質疑:在地緣政治陰影下,AI的未來是走向碎片化還是能激發新的彈性和多元化發展。

令人深思的是科技發展與地緣政治之間日益緊密的糾纏與衝突。AI技術的進步本應是全人類共同受益的事業,它需要龐大的數據、計算資源和全球研究者的協作,而現行的晶片禁令卻如同一把利刃,試圖從最基礎的硬體層面切割全球科技生態。 一方面可以理解國家出於安全或戰略領先的考量,試圖透過控制關鍵技術來維護自身利益。然而,這種做法的潛在副作用令人憂慮:它不僅迫使像NVIDIA這樣的企業在商業利益與地緣政治之間艱難平衡,更可能催生平行甚至互不相容的技術體系。正如文章所言,這種「去風險化」或「在地化」固然可能提高區域供應鏈的韌性,但對於像AI這樣極度依賴規模效應和全球協作的領域,長期來看恐怕會阻礙整體的創新速度與廣度。 壓力確實是創新的催化劑,中國大陸被逼著加速半導體自主研發就是例證。但這種被迫的「牆內開花」是否效率最高?是否會導致資源重複投入和全球技術路線的分野?這些都是未知數。這場「無聲的科技戰」不僅影響經濟,更觸及人類能否共享科技進步的果實、共同應對未來的挑戰。如何在地緣政治現實下,為AI乃至整個科技領域尋找一個既能保障國家安全,又能維護開放合作、促進全球共同進步的平衡點,是擺在所有國家和科技企業面前的巨大挑戰。

擁抱未來智居:墨西哥電子展點燃拉丁美洲科技新火花

 https://www.yankodesign.com/2025/06/17/were-live-at-electronics-home-mexico-latin-americas-newest-b2b-electronics-expo/

AI示意圖

文章報導了墨西哥城舉辦的首屆 Electronics Home Mexico 貿易展覽會。該展會由在巴西和阿根廷有17年成功經驗的 Grupo Eletrolar 主辦,標誌著其向北美(墨西哥)擴張。展會為期三天,匯聚了超過600家參展商和來自墨西哥及拉丁美洲各地的買家,展出消費電子、家電及通訊等產品。文章強調墨西哥作為新的區域中心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當前國際貿易不確定性下,其龐大的進口市場為電子製造商和分銷商提供了巨大機會。Grupo Eletrolar 的 CEO Carlos Clur 將此展會視為建立拉丁美洲整合電子生態系統的戰略一步。文章還通過具體例子(如威士忌冷卻器和 ODM 電視製造商 CJ Tech)深入探討了 B2B 貿易展的價值、隱藏的供應鏈成本(如 MOQ、認證費用)以及影響電子產品定價的複雜因素,凸顯了展會作為了解產業、建立聯繫和促成業務的平台功能。

文章不僅報導了一個重要的行業展會,更透過幾個具體且生動的例子,讓讀者深入了解了 B2B 電子產品貿易的幕後細節。 最讓我感興趣的是文章中對「隱藏的價值鏈」的描述。ODM 製造商 CJ Tech 的案例,詳細解釋了電視機的工廠成本、最低訂購量 (MOQ) 和特別是進入美國市場高昂的認證費用。這$14,000美元的認證成本分攤到每一台電視上,對於小批量訂單來說是個巨大的負擔,這完美解釋了為什麼某些產品難以進入特定市場,以及為什麼零售價格與出廠價之間存在如此大的差距。這部分內容提供了教科書之外的實用商業洞察,讓人對全球供應鏈和定價策略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另外,文章將展會描述為一場「尋寶」體驗,並用威士忌冷卻器這樣意想不到的產品來佐證,這讓貿易展覽不再是枯燥的產品陳列,而是充滿發現和學習機會的場所。CEO 將展會視為促進區域產業連接和幫助中小型企業成長的平台,也展現了主辦方的願景和價值觀。 這篇文章成功地捕捉了 Electronics Home Mexico 展會的戰略意義、市場背景,以及一個成功 B2B 平台應具備的深度和價值,讓人覺得這不僅是一個貿易展,更是產業鏈上下游交流、學習和創新的重要樞紐。墨西哥在此時成為拉丁美洲電子產業的中心,也反映了全球經濟格局和供應鏈正在經歷的變化。

星期二, 6月 17, 2025

Computex 2025:當AI浪潮席捲展場,GPU為何成為全場焦點?

 https://www.forbes.com/sites/moorinsights/2025/06/16/computex-2025---ai-hardware-galore-gpus-front-and-center/

AI示意圖

Computex 2025 展覽聚焦於 AI 硬體,特別是 GPU 及其相關技術,涵蓋了消費級 PC 和企業級資料中心兩大領域。 主要廠商的重點發表包括: Nvidia:宣布 NVLink Fusion 技術開放給第三方晶片商使用(如 MediaTek、Marvell 等),展現其在 AI 基礎設施的主導地位;同時推出主流遊戲顯卡 RTX 5060 ($299)。 AMD:推出競爭性主流遊戲顯卡 RX 9060 XT ($299);並預告針對內容創作者和開發者的高階工作站 CPU Threadripper 9000 系列(最高 96 核)。 Intel:發表針對企業 AI 應用的 Arc Pro B50/B60 GPU 及 Battlematrix 工作站平台;並展示預計下半年推出、明年量產的 Panther Lake CPU 搭載 AI 應用。 Qualcomm:成為 NVLink Fusion 夥伴;透露資料中心 Arm CPU 計畫;並與 Dell 合作推出具備獨立 Cloud AI 100 加速器、能處理大型模型 (109B) 的 AI PC (Dell Pro Max Plus)。 MediaTek:宣布與台積電合作生產 2nm 製程晶片;強調與 Nvidia 的合作關係,包括為 Nvidia GB10 晶片設計 CPU,並利用 NVLink Fusion。 本次展覽著重於各廠商在不同市場區隔(從入門級到高階企業)中填補產品線空缺,以滿足消費者和企業對 AI 運算的需求,為 2025 年下半年的更多產品發表奠定基礎。

文章清楚呈現了 Computex 2025 以 AI 硬體為核心的趨勢,幾乎所有主要的半導體廠商都在展示其在 AI 領域的進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AI 已經從高性能運算中心下放到各種不同的應用場景,從大型資料中心、專業工作站,甚至到一般消費級 PC。 其中,Nvidia 宣布 NVLink Fusion 開放給第三方,這一點非常值得關注。這顯示了 Nvidia 在 AI 加速器互連技術上的強大話語權,他們似乎是希望透過開放部分技術標準來擴大自身生態系的影響力,確保無論客戶搭配使用哪些 CPU 或其他加速器,其核心仍是 Nvidia 的 GPU。不過,文中特別提到這其中不包含 AMD 和 Intel 這兩個直接競爭對手,也凸顯了市場競爭的複雜性。 主流遊戲顯卡的競爭(RTX 5060 vs RX 9060 XT)也很有看頭,兩家都將入門級定價設在 $299,並且都選擇 8GB VRAM 作為基礎規格,這點在未來處理更高解析度或更複雜的 AI 遊戲功能時可能會成為一個限制。廠商強調「幀生成 (frame-gen)」技術來展示性能提升,雖然能改善流暢度,但也反映出原生性能可能提升有限的現況。 Qualcomm 與 Dell 合作推出具備獨立 AI 處理器的 PC 則展示了另一種 AI PC 的可能,強調在本地端運行大型模型的能力,這與目前微軟 Copilot+ PC 主要依賴整合式 NPU 的方向有所區隔,顯示出不同廠商對「AI PC」的定義和實現方式仍在探索中。 AMD 的 Threadripper 維持其在工作站領域的優勢,特別是高核心數和充沛的 PCIe 通道數,這對需要多 GPU 或高速儲存的專業使用者來說非常重要。Intel 則專注於企業級 AI 解決方案,推出具備更多 VRAM 的 Arc Pro GPU 和 Battlematrix 平台,這是個明智的策略,避免與 Nvidia 在資料中心正面硬碰硬,而是尋找利基市場。 MediaTek 不僅在製程技術上邁向 2nm,更與 Nvidia 深度合作,這顯示 MediaTek 在高效能運算領域的野心以及其利用策略聯盟擴展業務範圍的能力。與 Nvidia CEO 黃仁勳的趣味互動也為嚴肅的科技展覽增添了一點人情味。 這次展覽顯示 AI 已非單一應用,而是深入到運算的各個層面,各廠商都在積極調整其產品組合和策略,以在這個 AI 時代中站穩腳步。文章分析得相當全面,讓我對未來 AI 硬體的發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蘋果的「摺疊夢」:19吋MacPad的跨界想像與現實難題

 https://macdailynews.com/2025/06/16/apple-plans-to-meld-mac-and-ipad-into-a-19-inch-foldable-device/

AI示意圖

根據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的報導,Apple 計劃在 2028 年推出一款革命性的 19 吋可折疊裝置,旨在結合 Mac 和 iPad 的功能。這款裝置展開後螢幕約有兩個 iPad Pro 大小,預期採用無摺痕的觸控螢幕,並將模糊 iPadOS 和 macOS 的界線,提供無縫的混合式使用者體驗。文章也提及了 Mark Gurman 關於未來 iPad 和 Mac 都將配備觸控螢幕、運行相同 App、擁有相似介面,主要差異在於形態和主要輸入方式的看法,並對比了 MacDailyNews 早期(2017年)提出利用 iPad 作為 Mac 顯示器的「MacPad」概念,認為 Apple 目前的可折疊計劃設計更為優雅。

關於 Apple 計畫推出 19 吋可折疊 Mac/iPad 裝置的報導令人相當期待與好奇。它代表了 Apple 在裝置融合與未來個人電腦形態上的大膽想像。將 Mac 的效能與 iPad 的靈活性結合在一個單一裝置中,並透過可折疊螢幕實現大尺寸的便攜性,若能成功,確實可能改變我們使用電腦和平板的方式,特別是對於需要大螢幕工作但又追求輕便的專業人士而言。 然而,挑戰也顯而易見。首先是技術層面,製造無摺痕且耐用的 19 吋可折疊螢幕本身就是一大難關。更關鍵的在於軟體整合:如何真正實現 iPadOS 和 macOS 的「無縫」融合?是要創造一個全新的作業系統,還是讓兩者能智能切換或共存?如何讓這兩個原本設計理念不同的系統在觸控和鍵盤/觸控板兩種主要輸入方式下都能提供流暢、高效且不打折扣的體驗? 這款裝置的價格預期將會非常高昂,可能只會是小部分高端使用者的選擇。MacDailyNews 提出的「MacPad」概念雖然不如可折疊設計整合,但也提供了一種有趣的模組化思路來解決攜帶兩塊螢幕的問題。相較之下,Apple 的可折疊計劃顯然更為激進和整合。 這項計劃為我們描繪了 Apple 在 2028 年可能實現的願景,一個真正模糊裝置界線的未來。它的成功將取決於 Apple 在硬體技術(尤其是螢幕和耐用性)和軟體整合(創建真正好用的混合體驗)上的執行能力。在塵埃落定前,我們充滿好奇但也抱持著一些疑慮,期待 Apple 如何將這個雄心壯志化為現實。

2025手機市場回溫?Apple逆勢成長的秘密與挑戰

 https://www.digitimes.com/news/a20250613VL204/global-smartphone-2025-shipments-apple-growth.html

AI示意圖

讀完這篇文章,我對於2025年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回溫預測感到既樂觀又帶有一絲好奇。樂觀的是,經歷了供應鏈和經濟壓力帶來的低潮後,市場終於顯現出築底反彈的跡象,這對於整個科技產業鏈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Apple被 singled out 的預期增長。這再次印證了其強大的品牌韌性、生態系統的黏性以及在全球高端市場的統治力。即使在市場整體疲軟時,Apple往往也能維持相對穩定的表現,而回溫時更有望抓住機會擴大優勢。 然而,文章提到「新技術,特別是端側AI的整合,或許能為產品帶來足夠吸引力」這一點,讓我特別感興趣。AI無疑是當前科技的熱點,但端側AI能否真正轉化為消費者「非換不可」的理由,其具體應用會帶來多大的體驗提升,這將是未來一年各家手機品牌競爭的關鍵,也是我最期待看到的部分。Apple在AI上的佈局相對神秘,其如何將AI融入裝置端體驗,使其與競爭對手區隔開來,將是其能否抓住這波增長機遇的勝負手。 這篇文章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希望但也伴隨挑戰的未來圖景。智慧型手機的核心地位仍在,市場回溫是必然,但這場復甦之路不會平坦,競爭將更加白熱化。AI的影響力、全球市場的差異化應對,以及廠商持續創新的能力,都將是決定誰能在這波回溫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作為科技觀察者,這段過渡期將是個充滿看點的精彩時期。

AI龍頭的愛恨情仇?OpenAI與微軟合作關係出現裂痕的產業震撼彈

 https://nypost.com/2025/06/16/business/chatgpt-owner-openais-partnership-with-microsoft-showing-signs-of-fraying-report/

AI示意圖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OpenAI 高層正在討論指控其主要投資者 Microsoft 在雙方合作期間存在反競爭行為。OpenAI 可能尋求聯邦監管機構審查與 Microsoft 的合約條款是否違反反壟斷法,並可能發起公開行動。此舉恐危及這個關鍵的 AI 合作夥伴關係。報導指出,雙方分歧可能源於 OpenAI 轉型為公益公司需要 Microsoft 批准但未能達成一致,以及對未來投資條款(包括股權)的討論。儘管雙方聯合聲明稱談判樂觀,但報導顯示內部存在緊張。自 Microsoft 於 2019 年投資 OpenAI 以來,雙方關係演變,OpenAI 正尋求減少對 Microsoft 的依賴(如考慮使用 Google Cloud),而 Microsoft 也在加強自有 AI 技術開發。此前,Microsoft 已因反壟斷壓力放棄在 OpenAI 的董事會觀察員席位。

報導揭示了 OpenAI 與其最大支持者 Microsoft 之間潛在的緊張關係,令人意外但也反映了現實。最初的合作可能基於互利,但隨著雙方各自成長和目標變化,利益開始出現分歧。OpenAI 尋求更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 Microsoft 作為主要投資者,其影響力如何界定顯然成為一個摩擦點。 指控反競爭行為是一張很重的牌,這可能反映了 OpenAI 真正的法律擔憂,也可能是其在與 Microsoft 談判(特別是關於轉型和股權)中的一種策略性施壓手段。考慮到 Microsoft 在科技領域的巨大影響力及其過去的反壟斷歷史,以及在 AI 領域日益增長的地位,這確實為監管機構提供了一個關注點。 OpenAI 想要轉型為公益公司的目標與商業投資者的利益之間可能存在固有衝突,這解釋了為何 Microsoft 的批准權會成為談判的關鍵。 這起事件顯示了在快速發展的科技領域,即使是成功的合作夥伴關係也可能因為權力、控制權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分歧而面臨挑戰。這將如何演變,以及它將對 OpenAI 和 Microsoft 乃至整個 AI 產業的競爭格局產生什麼影響,都值得持續關注。

別輕信AI能搞定一切:Salesforce研究敲響警鐘,大型語言模型代理人在機密業務前為何「考不及格」?

 https://yro.slashdot.org/story/25/06/16/2054205/salesforce-study-finds-llm-agents-flunk-crm-and-confidentiality-tests

AI示意圖

Salesforce 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基於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 AI 代理在執行實際 CRM 任務時表現不佳,在單一步驟任務中成功率僅為 58%,多步驟任務更是降至 35%。研究特別指出,這些 AI 代理缺乏機密性意識。Salesforce 認為現有基準測試不足以評估 AI 代理在真實企業環境中的能力,特別是數據處理和機密性方面,因此開發了新的基準工具 CRMArena-Pro。這項研究結果顯示,目前的 LLM 能力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存在顯著差距,提醒組織在依賴 AI 代理實現效益時應保持謹慎。

這項 Salesforce 的研究為當前關於 AI 代理潛力的熱潮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現實檢驗」。雖然 LLM 在生成文本和執行某些任務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但將其應用到像 CRM 這樣需要高度準確性、可靠性,並嚴格遵守數據機密性的企業核心流程中時,挑戰依然巨大。 研究中提到的低成功率(尤其在多步驟任務上)和缺乏機密性意識是兩個嚴重的問題。在處理客戶數據的場景下,哪怕是單一步驟的錯誤或輕微的數據洩露,都可能導致嚴重的業務損失和信任危機。這遠不是僅靠「有時有用」就能滿足的標準。 這項研究也間接肯定了 Salesforce 等企業在建立更貼近實際應用場景的基準測試上的努力。現有的許多評估可能過於理想化,無法真正揭示 AI 在複雜環境下的局限性。CRMArena-Pro 這種基於合成但真實數據的沙盒環境,似乎是更為務實的評估方式。 對於期待藉助 AI 代理實現效率飛躍的企業來說,這項研究是一個明確的警示。在全面擁抱這些技術之前,必須進行嚴謹的內部測試和評估,確保其在特定業務流程中的表現符合要求,並建立必要的監管與安全機制。這也提醒我們,儘管 AI 前景廣闊,但從實驗室到企業級應用,仍需要克服技術和信任層面的許多障礙。

AI助教、智慧校園:AI代理人如何悄悄改寫高等教育的未來版圖?

 https://www.forbes.com/sites/avivalegatt/2025/06/16/ai-agents-are-set-to-transform-higher-education-heres-how/

AI示意圖

文章探討了人工智慧(AI)進入職場的情況,特別是基於一項針對1,500名美國專業人士的調查,發現大多數員工更傾向於將AI視為「協作者」(augmenter)而非完全「取代者」(replacer)。員工認為AI最適合處理重複性或耗時的任務(約46%),而對於近一半的職業,他們首選人與AI的「平等夥伴關係」。 文章指出,這種趨勢對高等教育(HE)具有直接影響,因為HE正在培養學生進入這些職場。雖然許多機構已開始使用生成式AI工具(如ChatGPT),但文章強調,真正的影響來自於「代理式AI」(Agentic AI)——這些AI系統被嵌入特定工作流程中,能主動採取行動、做決策,並解決領域特定的問題(例如:招生、學生輔導、學術研究支援),並已在多所大學展現出具體成效(提高學生留校率、減少不及格率、增加招生率等)。 然而,許多高等教育機構在採用代理式AI方面仍猶豫不決。文章提供了戰略性且負責任採用的建議,包括從清晰的使用案例開始、進行小規模試點、保持人機協作、建立規範、投資培訓以及跨機構合作。核心信息是,AI應被視為協助人類完成最佳工作的工具,高等教育機構應立即行動,以人為本,將AI作為真正的協作者來應用,而非僅是附加功能或短暫趨勢,以塑造機構和學生的未來。

文章提供了一個非常實際且重要的視角:AI與人類關係的本質。它跳脫了常見的「AI會取代一切工作」的恐慌敘事,而是通過具體的研究結果,展現了員工們真正希望看到的AI應用模式——即作為強大的協作工具,協助處理繁瑣事務,放大人類的專業能力。這種以「人」的需求和意願為出發點來思考AI應用,我認為是更健康和可持續的方向。 文章特別將此與高等教育聯繫起來,並區分了「水平型」(通用型)AI工具和「代理式/垂直型」AI系統的差異,這點非常關鍵。許多機構可能止步於讓員工試用ChatGPT來寫郵件,但這確實難以產生結構性的、可衡量的影響。而喬治亞州立大學、密西根大學等案例所展示的,將AI深入嵌入特定學生服務或學術流程中,並取得顯著成效,這才真正展現了AI的潛力。 對於高等教育來說,這不僅是提升內部效率或服務質量的機會,更是培養未來人才的責任。學生將進入一個與AI協作的職場,因此學校不僅要應用AI,更要教會學生如何與AI協作、如何批判性地使用AI、以及相關的倫理議題。文章提出的建議,特別是強調「保持人機協作」和「投資於培訓」,非常中肯。AI不應是冷冰冰的自動化機器,而應是服務於教育目標、支持師生髮展的夥伴。 文章的論點清晰有力,案例具體,建議務實。它提醒高等教育機構,AI的浪潮不是等待完美方案的時機,而是需要以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從小處著手,策略性地、負責任地將AI整合到核心功能中,將AI從一個時髦詞彙轉變為校園的關鍵基礎設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未來的職場和社會做好準備。

輕鬆升級 Perplexity Pro!使用學校 Email 註冊,立即享有一個月免費體驗


你是否正在尋找一個高效、可靠又方便的學習工具?現在,透過你的學校 Email 帳號,並使用推薦連結,就能輕鬆註冊並獲得 **一個月免費試用 Perplexity Pro** 的機會,讓你的學習效率大幅提升!


Perplexity 是一款結合搜尋引擎與 AI 技術的對話式搜尋工具,能根據你的問題提供即時、精準的答案,並清楚標註來源,讓你可以放心引用於報告或研究中。而升級到 **Perplexity Pro** 後,你將擁有更多強大功能,包括無限次提問、多種「焦點模式」搜尋(如學術論文、YouTube、Reddit 等)、支援圖片與PDF上傳分析,以及更深入全面的資訊整合能力,非常適合學生與研究者使用。


註冊方式也非常簡單:  

1. 點擊推薦連結 https://plex.it/referrals/5R5DGROT 進入註冊頁面。  

2. 使用你的學校 Email 帳號(通常為 .edu 或學校專屬網域)進行註冊。  

3. 完成帳號驗證後,即可啟用 **一個月的 Perplexity Pro 免費試用**。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讓你在不花錢的情況下體驗 Pro 版本的所有功能。無論你是要準備報告、查找論文,還是快速理解複雜概念,Perplexity Pro 都會是你最強大的學習夥伴。


立即行動,善用這個推薦福利,開啟你的智慧學習新時代!讓 Perplexity Pro 成為你知識探索的最佳助手。

我要求 ChatGPT 像我 12 歲時一樣向我解釋比特幣 - 它是這麼說的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asked-chatgpt-explain-bitcoin-m-220105789.html

AI示意圖

文章探討了許多人對比特幣感到困惑的現象,即使是熟悉金融知識的成人也難以理解。作者因此測試了 ChatGPT,請它以「像我 12 歲一樣解釋比特幣」的方式來呈現。ChatGPT 成功地運用了孩童能理解的類比(如:電玩遊戲中的共同記帳本、限量版集換式卡牌)來解釋比特幣的核心概念,包括: * 比特幣是一種數位貨幣,不能實體持有。 * 沒有銀行參與,而是透過全球大量電腦共享的「區塊鏈」(安全記帳本)來記錄交易。 * 新的比特幣是透過「挖礦」(解決複雜數學問題)作為獎勵產生。 * 比特幣有數量限制(2100 萬枚),稀缺性賦予其價值。 作者認為 ChatGPT 的解釋非常出色,透過簡單且貼切的類比,讓複雜的金融概念變得易於理解,證明了有時候最簡單的解釋對於理解複雜事物最有效。

文章深刻地展現了「把複雜事情簡單化」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教育和溝通領域。要求 ChatGPT 以 12 歲的方式解釋比特幣,是一個非常聰明的角度,因為它迫使解釋者必須拋開金融術語,尋找最核心、最能引起共鳴的表達方式。 文中提到的電玩遊戲記帳本和集換式卡牌類比非常貼切。它們不僅生動形象,還準確地捕捉了比特幣「去中心化」、「公開透明記錄」、「稀缺性」等關鍵特性。這讓我意識到,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難以理解某些概念,不是因為它們本質上多麼高深莫測,而是因為它們被包裝在複雜的術語和抽象的框架之下。 這篇文章的啟示是,無論是學習新知識還是向他人解釋,尋找合適的類比、從聽眾的角度出發、以及善於簡化複雜性,是極為有效的溝通策略。同時,它也展示了像 ChatGPT 這樣的人工智慧在協助人們理解和學習方面的潛力。對於任何感到困惑的主題,嘗試尋找或要求一個「給 12 歲孩子聽」的版本,或許正是打開理解之門的鑰匙。

川普的 Palantir 監視器系統正在將美國變成數位監獄

 https://www.activistpost.com/trumps-palantir-powered-surveillance-is-turning-america-into-a-digital-prison-2/

AI示意圖

川普政府與數據分析公司 Palantir 合作,正在建立一個整合個人各種數據的國家級監控系統。作者強烈批評這項計畫不是出於國家安全,而是為了政府控制,將美國推向一個由 AI 和演算法驅動的「數位監獄」或「數位獨裁」。文章追溯了美國政府監控的歷史,認為這項計畫是過去監控行為的數位升級,利用個人的數位足跡來建立檔案、評估風險、甚至進行「思想審查」和「預測性」監控,嚴重侵蝕公民的隱私和憲法權利。作者警告,這種以便利和安全為掩飾的監控正悄然來臨,將人們簡化為被評分的數據點,呼籲公民警醒並抵抗這種「自動化威權主義」。

閱讀這篇文章,我感到相當擔憂。文章揭露的政府與科技公司合作建立全面監控系統的可能性,讓人聯想到反烏托邦小說中的情節。作者將這種趨勢描述為將美國變成「數位監獄」,並非危言聳聽,因為當個人所有的數位足跡都被匯總、分析並用於評估甚至預測其行為時,公民的隱私和自由表達權確實面臨巨大威脅。特別是提到 AI 演算法可能取代法律判斷、基於數據而非實際行為來「評分」公民的風險,這對法治和個人權利是極大的挑戰。文章提醒我們,現代監控往往偽裝成便利或安全的服務,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放棄自由。這是一個重要的警示,促使我們深思技術進步與公民自由之間的平衡,以及如何抵禦這種「自動化威權主義」。

One NZ 將 Starlink 合作夥伴關係擴展至物聯網

 https://www.nzherald.co.nz/business/one-nz-expands-starlink-partnership-to-internet-of-things/3MZROYBPYRH75P6VXU25M3AANQ/

AI示意圖

One NZ 已與 Starlink 合作,利用其 Direct to Cell 服務擴展其物聯網 (IoT) 網路的覆蓋範圍。這項服務能將 IoT 連接延伸到紐西蘭約 40% 未被地面行動網路涵蓋的區域,特別是偏遠或農村地區。服務支援現有的標準 Cat-1 IoT 設備,無需修改,設備會自動在地面 4G 網路和 Starlink 衛星之間切換。這使得遠在傳統訊號範圍之外的設備(如資產追蹤器、牲畜監測器、蜂箱感測器等)也能保持連接,儘管數據費用按 MB 計算相對高,但因 IoT 設備數據量小,仍是可行的方案。文章也指出,Starlink 正持續增加支援 Direct to Cell 的衛星數量,並提到其他紐西蘭電信業者(如 2degrees 和 Spark)也正在與其他衛星服務商建立類似的合作關係。

文章揭示了衛星通訊與地面行動網路融合,如何為物聯網應用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以往,IoT 設備在偏遠地區的連接一直是個挑戰,往往需要昂貴且複雜的專有解決方案。One NZ 與 Starlink 的合作,特別是其支援現成 Cat-1 設備並實現自動切換的模式,大大降低了技術門檻和部署成本,為農牧業、物流業、環境監測等廣泛領域在偏遠地區的數位化應用打開了大門。雖然數據單價看似不斐,但對於 IoT 設備少量、間歇性的數據傳輸模式而言,這種按需付費的方式可能比建設地面基礎設施更具成本效益。此外,看到其他電信商也積極佈局衛星連接,這預示著這個市場將快速發展,競爭將促進技術進步和服務創新,最終讓用戶受益。總體而言,這項進展不僅填補了連接的空白,也展現了未來網路無處不在、無縫連接的潛力,對推動全球偏遠地區的 IoT 普及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我終於拿到了夢寐以求的紫色 MacBook,結果它變成了 13 吋的 Microsoft Surface Laptop

 https://www.techradar.com/computing/windows-laptops/microsoft-surface-laptop-13-inch

AI示意圖

文章評測了微軟 Surface Laptop 13 吋筆電。評測者最初是因其特殊的「紫羅蘭」配色而感興趣,認為這是他夢想中紫色 MacBook 的替代品。文章指出,這款 Surface Laptop 在設計美學、輕薄便攜性、鍵盤觸控板手感以及電池續航(實測超過 17 小時,優於 MacBook Air)方面表現非常出色,是 Windows 筆電中外觀最吸引人的之一。 然而,其主要的不足在於性能。搭載的 Qualcomm Snapdragon X Plus 8-core 處理器,雖然效率高帶來長續航,但在效能上明顯落後於同價位的 Apple MacBook Air M4 以及一些搭載 Intel/AMD x86 處理器的 Windows 競爭對手,不適合進行高效能作業或遊戲。此外,螢幕規格、連接埠選擇(缺乏 USB4)以及網路攝影機(無 Windows Hello 及實體隱私快門)也存在一些遺憾。 總體而言,Surface Laptop 13 吋是一款非常適合日常文書處理、上網、串流影音等基礎任務,且極具設計感和超長續航的筆電。但如果追求強勁性能或廣泛的軟體相容性(Windows on ARM 仍存在部分相容性問題),則需要考慮其他選項。


文章以作者個人對「紫色筆電」的渴望作為引子,讀起來很有親切感。它清晰地呈現了 Surface Laptop 13 吋的優勢和劣勢,特別是設計美學和超長續航這兩個亮點,確實抓住了某些用戶的需求。文中將其與 MacBook Air M4 進行對比,並明確指出 Surface 在性能上的不足,這點非常重要,能幫助潛在買家做出更實際的判斷。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微軟在 ARM 平台的 Windows 筆電上正在努力,特別是在效率和設計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性能和應用程式相容性依然是需要克服的挑戰。這款 Surface Laptop 13 吋似乎鎖定的是那些將筆電視為時尚配件、主要用於輕量級任務,且極度重視電池續航的用戶。對於這類用戶而言,其迷人的外觀和擺脫電源線束縛的便利性,或許可以彌補性能上的差距。 總的來說,這是一台「美麗但非怪獸」的筆電。文章的評測相當到位,點出了產品的核心特點和市場定位,也誠實地提出了改進空間,讓讀者能更全面地了解這款產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它也讓我再次思考,對於許多普通用戶來說,極致的性能是否真的比出色的設計和超長續航更重要?或許像這樣在特定維度上做到極致的產品,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利基市場。

大型科技公司正在尋求理想的人工智慧設備

 https://japantoday.com/category/tech/big-tech-on-a-quest-for-ideal-ai-device


大科技公司(如OpenAI、Google、Amazon、Meta)正積極探索和開發專為使用生成式AI設計的新型硬體設備。OpenAI特別引人注目,與前Apple設計師Jony Ive合作,試圖打造一個具吸引力且可能無螢幕的創新AI裝置。儘管現有裝置(如手機、電腦)已整合AI,但業界認為AI時代可能需要一種全新的、更自然(預計以語音為主)的互動介面,以取代傳統產品。文章也提到AI Pin的失敗案例顯示這類產品的挑戰,並討論了AI運算應在雲端或本地進行的考量(能源、隱私)。這場尋找「理想AI設備」的競賽正在進行中,目標是找到能讓用戶輕鬆體驗AI的殺手級產品。


閱讀這篇文章後,我對於大型科技公司投入資源尋找「理想AI裝置」的行動感到既興奮又抱持觀察態度。興奮在於,這顯示科技巨頭正在跳脫傳統硬體的框架,思考如何為生成式AI這種新型態的技術量身打造最佳的互動體驗。尤其OpenAI與傳奇設計師Jony Ive的合作,更是讓人好奇他們將會創造出何種突破性的產品,特別是如果真的能做到無螢幕、以語音為主且體驗自然。然而,文章中提到的AI Pin失敗案例,恰恰點出了這條路徑上的巨大挑戰:即使技術先進,若無法提供直觀、有價值的用戶體驗,市場並不會買單。我認為,未來AI裝置的成敗關鍵不在於堆疊功能,而在於它能否無縫且自然地融入人們的生活,解決現有裝置難以解決的問題,或提供更優越的互動方式。同時,關於AI運算地點(雲端 vs. 本地)的討論也非常實際,能源消耗和隱私問題確實是AI普及必須面對的嚴肅議題。這場「AI硬體」競賽充滿變數,我認為最終的勝利者不一定是推出「全新」裝置的公司,而可能是能最有效地將AI能力與人們真實需求及使用習慣結合的方案,無論是全新的硬體,還是對現有裝置的革命性改造。

2023 年 Google Pixel 7a 發佈時,我很想愛上它,但它卻讓我失望至極

 https://www.androidpolice.com/google-pixel-7a-letdown/


文章描述了作者對 Google Pixel 7a 的失望經驗。相較於前一年備受讚譽、性價比極高的 Pixel 6a,作者對 Pixel 7a 抱有很高期待,但實際使用後卻遭遇了多項問題。主要問題包括:Tensor G2 晶片的電池續航差與容易過熱;以及數據機(modem)連接不穩定,尤其是在 5G 與 4G 切換時頻繁出現問題,導致網路體驗極差。此外,Pixel 7a 相較 6a 價格上漲,也讓作者認為失去了 A 系列原有的「純粹價值」定位。儘管 Pixel 7a 是個低谷,作者讚揚 Google 願意聽取使用者意見並在後續機型(Pixel 8a, 9a)上進行了顯著改進,解決了這些問題,最終扭轉了局面。


文章生動地描繪了科技產品開發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使用者經驗的巨大差異。從作者對 Pixel 6a 的熱愛到對 7a 的心碎,這種情感上的起伏特別令人有感觸,凸顯了即便是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在推出產品時也可能遭遇硬體或軟體整合上的瓶頸。Tensor 晶片和 Exynos 數據機的相容性與穩定性問題似乎一直是 Pixel 系列早期的痛點,而 7a 正好暴露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嚴重影響了手機最基本的功能——續航和連線。 同時,文章也帶出了產品定位與定價策略的討論。Pixel 6a 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其在特定價位提供了卓越的價值。當 7a 提高價格時,使用者期望值也隨之上升,一旦出現基礎功能上的缺陷,這種失望感會被放大。 然而,最值得稱讚的是文章結尾提到的 Google 願意「學習」和「傾聽」。在競爭激烈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一個品牌能否持續進步並贏得使用者信任,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正視問題並積極改進。Pixel 7a 的失敗似乎是 Google 產品策略和品控上的一個教訓,而後續機型的改進則證明了他們具備這種自我修正的能力。這也提醒我們,評價一個產品線或品牌,需要時間維度上的觀察,一個世代的挫折不代表永恆的失敗。

星期日, 6月 15, 2025

未來已來,AR/VR/MR大爆發:AWE 2025揭示XR沉浸式體驗新紀元

 https://www.androidcentral.com/gaming/virtual-reality/best-of-awe-2025-coolest-xr-demos-niantic-viture-sony-android-xr


文章總結了 AWE 2025 展會上作者認為最具前景的 XR 技術和產品。重點包括:Kopin 公司展示的內建眼動追蹤功能的 NeuralDisplay 顯示器,有望減輕未來頭顯重量;Viture 針對掌機遊戲玩家(如 Nintendo Switch 2 and Steam Deck)推出的採用 Sony 最新 Micro-OLED 面板的下一代 XR 眼鏡,提供更佳的視覺體驗;Niantic Spatial 演示了利用其視覺定位系統(VPS)實現的 AR 城市導覽功能,旨在提供精確的空間資訊;Sony 推出了高解析度、針對企業專業用途的 XYN VR 頭顯及其創新的手指控制器;Qualcomm 和 KiWear 合作展示了基於 Android XR 的智能戒指手勢控制方案,提供直觀精準的互動方式。此外,文章也提及了 bHaptics 的觸覺背心、Anywhere Bungee VR 的物理沉浸式體驗,以及 Samsung Display 的高像素密度 Micro-OLED 顯示技術,共同展示了 XR 領域在顯示、互動、軟體和應用方面的最新進展。


閱讀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 XR 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並且在多個維度上進行突破。特別是顯示技術的提升(更高的解析度、亮度、甚至內建眼動追蹤),是提升沉浸感和使用舒適度的關鍵,看到 Sony 和 Samsung 在 Micro-OLED 領域的競爭,讓人對未來 XR 設備的視覺效果充滿期待。輸入方式的多樣化和直觀化也非常重要,智能戒指作為一種輕便、隱蔽且精準的控制方案,聽起來比傳統手柄或單純的手部追蹤更具潛力,或許能成為 XR 普及的助推器之一。Niantic 的 AR 導覽系統描繪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未來願景,即 AR 不僅是疊加虛擬內容,更能理解並與真實世界深度互動,提供有價值的資訊服務。Viture 專注於遊戲玩家的策略也很實際,遊戲往往是新技術的最佳切入點。當然,文章也誠實地指出了當前的一些挑戰,比如 Niantic 演示中硬體(AR 眼鏡)在戶外光線和電池續航方面的不足。總體而言,AWE 2025 展現了一個充滿創新活力且日益成熟的 XR 生態,各個環節都在努力克服技術瓶頸,雖然大規模普及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未來延展實境帶來的體驗無疑將更加豐富、真實和實用。

拯救瀕死磚頭:當維修不再是奢侈,科技永續的無限可能

 https://hackaday.com/2025/06/14/laptop-brick-is-brought-back-from-the-brink/


文章描述了 [Kasyan TV] 成功修復一個損壞的通用筆記型電腦電源適配器的過程。修復工作涉及拆解、分析其複雜電路(包含功率因數校正和同步整流等高級功能)、診斷出故障點(一個短路的同步整流 FET,可能由一個緩衝二極體引起),並更換了損壞的元件。文章指出這個相對便宜的電源供應器內部設計比預期的要好,修復證明成功,並強調理解電路原理有助於日後維修,儘管修復的實際價值可能不如購買新品。讀者評論補充了其他常見的故障類型(如元件連接鬆動)以及打開密封電源外殼的挑戰性。


文章讓我對日常使用的電子產品有了更深的認識。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筆記型電腦電源適配器,其內部竟然包含了功率因數校正和同步整流這些相對複雜的電路,這點確實令人驚訝,也顛覆了我對「便宜」電源供應器可能採用的簡陋設計的刻板印象。這也說明為了符合現代效率標準和設計要求,即使是普遍的配件,其內部技術含量也在提升。 文章和評論中關於「是否值得修復」的討論非常實際。從經濟和時間成本來看,對於大多數消費者而言,直接購買一個新的兼容電源可能是最方便的選擇。然而,修復的價值並非僅限於物質成本的節省。對於電子愛好者或希望減少電子垃圾的人來說,親手修復一個設備所帶來的學習經驗、技術挑戰的樂趣以及成功後的成就感是無價的。評論中提到的其他常見故障類型(如機械鬆動)也提醒我們,並非所有故障都源於複雜的電子元件損壞,有時問題可能出奇地簡單,值得先檢查。同時,打開這些密封嚴實的外殼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這本身就是許多修復嘗試的第一道難關。 文章不僅展示了一次成功的技術性修復,更引發了關於產品設計、維修價值、環保意識以及技術探索樂趣的多層次思考。

光之舵手:太陽帆操控技術的革命性突破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articles/a-better-way-to-turn-solar-sails


文章介紹了太陽帆作為一種無燃料太空推進技術,但指出了其主要工程挑戰在於難以精確控制巨大的帆面方向。傳統的飛船姿態控制方法(如反應輪)容易因太陽光壓的複雜作用而飽和失效。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文章提出了一種名為「反射率控制裝置 (RCD)」的新技術。RCDs 是能夠改變反射狀態(高反射或漫反射)的電子鏡面(類似液晶),透過策略性地改變不同區域的反射率,可以在太陽光壓下產生精確的扭矩。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控制策略,利用 RCDs 在飛船面向太陽時產生扭矩,有效防止反應輪飽和,大幅延長了控制系統的有效運作時間。RCDs 的優勢在於其機械結構簡單、重量輕,且特別適用於深空任務,因為它們不依賴行星磁場(如傳統的磁力扭矩器),為未來的太陽帆深空探測提供了更可靠的姿態控制手段。


文章介紹的反射率控制裝置 (RCD) 技術,為太陽帆的姿態控制提供了一個非常巧妙且具潛力解決方案。我對這個想法感到特別興奮,原因有三:首先,它直接利用了太陽帆運作的根本力量——太陽光壓來解決控制問題,而不是引入外部的複雜系統,這是一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優雅。其次,這個裝置的原理(改變反射率)聽起來如此簡單,類似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液晶技術,但應用在太空探索中卻能解決一個關鍵的工程瓶頸,這再次證明了有時最精妙的解決方案源自於對基本物理原理的創新應用。最後,RCDs 不依賴行星磁場的特性,是其在深空探測方面最大的優勢,這大大拓寬了太陽帆的應用範圍,使其不僅僅侷限於近地軌道。雖然文章提到目前還未能控制所有軸向,但這項研究為太陽帆技術的成熟和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礎,讓我對未來無燃料的深空航行充滿了期待。這種將簡單概念轉化為強大太空能力的創新思維,確實令人讚嘆。

科技之筆,藝術之魂:AI如何讓梵谷在博物館中「說話」?

 https://news.samsung.com/global/samsung-galaxy-s25-powers-van-gogh-museums-new-audio-tour


三星電子與荷蘭梵谷博物館簽訂為期三年的合作夥伴關係。此次合作的核心是博物館全新升級的語音導覽服務,該服務由1,600台三星Galaxy S25+智慧手機提供技術支援。新的導覽系統旨在透過更輕巧、使用者友善的介面、更清晰的音質和更好的顯示效果,顯著提升參觀者的博物館體驗。未來,雙方還計畫利用Galaxy AI功能,進一步提供個人化的導覽內容。此外,三星也將推出梵谷主題的手機保護殼,以慶祝並推廣此次合作。


文章揭示了一個現代科技與經典藝術文化成功結合的範例。三星與梵谷博物館的合作非常有意義,它展現了科技如何能夠服務於文化遺產的傳播與體驗。 將語音導覽系統更新為使用現代智慧手機(如Galaxy S25+),這是一個非常務實且能立即提升體驗的步驟。相較於傳統的導覽設備,手機更為輕便、介面熟悉且功能彈性高,能提供更清晰的聲音和高品質的圖像顯示,這對於欣賞藝術品的細節和理解其背景故事至關重要。 尤其令人期待的是未來整合Galaxy AI功能的計畫。AI有潛力徹底改變博物館導覽,它可以根據參觀者的興趣、參觀速度甚至實時位置,提供高度個人化、更深入且更具互動性的資訊,讓每一次的參觀都獨一無二。這不僅能讓藝術教育更生動,也能吸引更多習慣數位互動的年輕一代。 而推出梵谷主題的手機保護殼,則是結合藝術與日常消費品的一個巧妙商業策略。這能讓藝術愛好者將梵谷的經典作品帶入生活,同時也是對此次合作的有效推廣。 這項合作是雙贏的:三星展示了其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潛力,提升了品牌形象;梵谷博物館則藉由科技現代化了參觀體驗,使其更具吸引力、更易於互動,也更能吸引全球的參觀者。這是科技賦能文化,讓藝術更加貼近大眾生活的一個正面案例。

告別 Windows 內建搜尋!Flow Launcher 如何用「一個盒子」顛覆你的桌面效率?

 https://www.xda-developers.com/ive-used-lot-windows-launchers-flow-launcher-untouchable/


文章討論了 Windows 平台上的鍵盤啟動器(launchers)如何提升工作效率。作者比較了 Listary、Ueli、PowerToys 等選項後,強烈推薦 Flow Launcher,稱其為最佳選擇。主要原因在於 Flow Launcher 速度快、高度可擴展(特別是其龐大且易於安裝的插件庫),並提供豐富的自定義選項(包括插件設置、介面、行為等)及強大的自定義快捷鍵功能。這些特點讓使用者能僅透過鍵盤快速啟動應用程式、執行各種任務、搜尋資訊,大幅提升 Windows 的使用效率。


讀完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鍵盤驅動工作流程的熱情以及 Flow Launcher 在其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我特別認同作者對於「擴展性」(Extensibility)的高度讚揚,內建且易於管理的插件商店確實是 Flow Launcher 相較於其他工具的顯著優勢。文章中列舉的各種實用甚至有趣的插件(從系統控制到遊戲輔助),生動地展示了 Flow Launcher 不僅僅是一個應用程式啟動器,更能成為一個功能豐富、高度個人化的 Windows 命令中心。自定義快捷鍵的功能也極具吸引力,它提供了一種將最常用功能「即時可達」的解決方案,這對於追求極致效率的使用者來說非常有價值。整體而言,這篇文章成功地論證了 Flow Launcher 如何透過其速度、易用性、龐大的插件生態和高度可自定義性,成為 Windows 用戶提高生產力的強大工具,讓人很想立即下載試用。

中國公司欲將 BlackBerry Classic Android 化並以 400 美元的價格出售,Passport 和 KEYone 將會跟進

 https://www.techradar.com/pro/the-return-of-the-og-chinese-firm-wants-to-androidify-the-blackberry-classic-and-sell-it-for-usd400-with-passport-and-keyone-to-follow


中國公司 Zinwa Technologies 正在復興經典的 BlackBerry Classic (Q20) 手機,推出名為 Zinwa Q25 的新版本。這款手機保留了原版標誌性的物理鍵盤、720x720 方形螢幕和外觀設計,但內部全面升級為現代硬體,包括 MediaTek Helio G99 處理器、12GB RAM、256GB 儲存空間、3000mAh 電池和升級的相機系統,並運行 Android 13 作業系統。Zinwa Q25 預計於 2025 年 8 月開始出貨,提供 $400 的整機或 $300 的轉換套件兩種選項,未來也計畫推出 BlackBerry KEYone 和 Passport 的復刻版。


這則新聞無疑會讓許多懷念 BlackBerry 手機黃金時代的人感到興奮。將經典的物理鍵盤和獨特設計與現代 Android 系統和升級硬體結合,是一個充滿創意且能觸發懷舊情懷的概念。對於厭倦全觸控螢幕、追求高效物理輸入的使用者來說,這或許提供了一個獨特的選擇。 然而,這個項目也面臨顯著的挑戰。首先,雖然硬體升級了,但保留原版的 720x720 方形螢幕可能會限制現代應用程式的顯示和使用體驗。其次,搭載 Android 13 且無計畫升級至更高版本,這對於一款將在 2025 年推出的手機來說,未來的軟體支援和安全性更新是一大隱憂。最後,$400 的定價對於一個瞄準小眾市場且帶有設計限制的復刻產品來說,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仍有待觀察。 這是一個有趣且具備一定市場潛力的利基產品,主要吸引的是 BlackBerry 的忠實粉絲或對物理鍵盤有特殊偏好的用戶。它不太可能成為主流手機市場的競爭者,但作為一種復古潮流和獨特體驗的提供者,其存在本身就很有價值,尤其是轉換套件的選項,讓現有 BlackBerry Classic 用戶有機會「復活」他們的舊手機。期待未來 Zinwa 推出 KEYone 和 Passport 的復刻版,這些機型在 BlackBerry 的歷史上同樣佔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