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apantoday.com/category/tech/shock-study-mild-electric-stimulation-boosts-math-ability
AI示意圖
一項發表在 PLOS Biology 的新研究發現,對大學生的大腦進行溫和的電流刺激(經顱隨機噪音刺激, tRNS)可以顯著提升他們的算術表現,特別是對那些原本算術能力較弱的參與者。研究指出,這種刺激可能透過增強神經元活性並與GABA(一種抑制性腦化學物質)互動,來彌補與計算能力相關的較弱大腦連結。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技術有望幫助有學習困難的人,潛在地縮小認知差距並促進智力平等。然而,主要研究者也提出了倫理擔憂,擔心技術可能導致新的不平等,並強烈警告大眾切勿在家中自行嘗試。
這項研究的發現確實令人振奮,特別是電流刺激似乎能針對性地幫助那些在算術上掙扎的人,這為改善學習困難提供了一條全新的生物學途徑。它挑戰了我們對學習能力完全依賴環境或教學方法的認知,強調了其背後的生物學基礎。能夠透過溫和的外部刺激來「調校」大腦功能,以幫助個體發揮潛力,這充滿了未來科技的想像。 然而,研究人員所提出的倫理擔憂也極為重要且值得深思。如果這種有效的腦刺激技術變得昂貴或難以普及,它非但不能縮小認知差距,反而可能成為一種新的特權工具,加劇社會的不平等。這提醒我們,在追求科學突破、探索人類潛能的同時,必須嚴肅考慮技術的公平可及性及其潛在的社會影響。這項研究不僅是科學上的進步,也是對未來社會如何負責任地應用腦科學提出的重要挑戰。同時,「請勿在家嘗試」的警告也突顯了腦科學的複雜性與潛在風險,強調了這類研究必須在嚴格的監管下進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