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japantoday.com/category/tech/tech-giants'-net-zero-goals-verging-on-fantasy-researchers
AI示意圖
核心問題:研究人員警告,由於發展人工智慧(AI)和擴建資料中心導致能源消耗激增,科技巨頭(如Apple, Google, Meta, Amazon, Microsoft)先前設定的碳中和/淨零排放目標信譽正在迅速消失。
目標與現狀:部分公司承諾在2030年或2040年實現淨零,Microsoft甚至承諾2030年淨負排放,但獨立分析認為,在AI熱潮後,這些目標已看似幻想。
評級不佳:一份報告對Meta、Microsoft、Amazon的氣候策略給予「差」評,Apple和Microsoft獲「中等」;排放減量目標方面,Meta和Amazon為「非常差」,Google和Microsoft為「差」,只有Apple表現較好。
能源消耗:AI和資料中心擴張是碳足跡增加主因。部分公司能源消耗在3-4年內翻倍甚至三倍。全球資訊科技產業總體排放量巨大,若以國家計,排名第五。
再生能源不足以抵消:儘管科技公司投資再生能源,但總體電力需求增長的速度更快,許多電力仍非碳中和。
排放計算漏洞:許多公司未計入轉包商資料中心(佔約一半運算能力)和整個供應鏈(至少佔碳足跡三分之一)的排放。
監管需求:由於AI被視為經濟增長引擎,政府不太可能限制其擴張。報告認為,在缺乏監管行動的情況下,公司不太可能採取會限制業務增長的減排措施。
建議改善方向:報告建議確保所有資料中心(包括第三方)使用再生能源、延長設備壽命、增加回收組件使用,以及修訂過時的排放計算方法。
文章揭露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狀:在科技快速發展,特別是人工智慧(AI)崛起的同時,其對環境造成的衝擊正嚴重威脅著科技巨頭們雄心勃勃的氣候目標。這不僅僅是幾個公司的問題,而是整個科技產業龐大能源需求的縮影。 文章特別指出AI和資料中心是主要的耗能大戶,這讓人不禁反思,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和進步時,是否充分意識到其背後的環境代價?這些公司設定了看起來很漂亮的目標,但在實際行動中,業務增長似乎仍然優先於環境承諾,特別是當能源消耗激增的速度快於再生能源部署時,目標的實現自然變得困難。 更令人失望的是,許多公司在計算排放時還存在明顯的漏洞,例如忽略轉包商和供應鏈的排放,這使得他們的「淨零」承諾顯得不夠真誠和全面。這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公司責任和透明度的問題。 文章最後提到的建議,如全面使用再生能源、延長設備壽命和改進計算方法,都是務實且必要的步驟。然而,僅靠企業的自願行動可能不夠。在AI被視為國家或產業競爭力關鍵的背景下,如文中所述,政府層面的監管或政策引導或許是推動產業真正綠色轉型的關鍵動力。 這篇文章提醒我們,不應盲目追逐科技熱潮,而應更加關注其背後的永續性問題。科技巨頭們需要拿出更實際、更有約束力的行動,而不是讓其淨零承諾淪為「幻想」。作為用戶或投資者,我們也應更加關注企業的環境實績,促使他們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