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02, 2025

AI樂團「The Velvet Sundown」真假疑雲:串流平台該不該標示AI創作?

 https://www.techradar.com/comput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apple-and-spotify-are-sleepwalking-into-an-ai-music-crisis-and-the-velvet-sundown-mess-shows-they-need-to-act-fast

AI示意圖

音樂串流平台(特別是Apple Music和Spotify)正遇到AI音樂挑戰,它們對此問題的應對不足。 作者以樂團「The Velvet Sundown」為例,指出該樂團極可能完全由AI生成(證據包括AI圖像、缺乏真人證據、音樂風格及專家分析),但卻在平台上迅速獲得大量聽眾和串流收入。 文章核心問題是:Apple Music和Spotify等主要平台並未要求或主動標示出AI生成的音樂內容。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較小的平台如Deezer已經開始使用技術辨識並明確標示「AI生成內容」。 作者認為,平台有責任告知付費使用者音樂是否為AI生成,因為這影響到聽眾的選擇以及真人藝術家的收入與生存。 文章警告,隨著AI音樂成功獲利,未經標示的AI音樂內容將大量湧入平台,加劇對真人音樂家的擠壓,平台需要迅速行動建立標示政策。

文章揭示的AI音樂問題非常引人深思,特別是以 The Velvet Sundown 這個具體案例,生動地展示了 AI 如何快速且「真實」地進入創意產業並產生影響。 我非常認同作者關於資訊透明度的呼籲。在一個內容爆炸的時代,知道你所消費的內容是出自何處、由誰(或什麼)創作,變得越來越重要。作為付費訂閱串流服務的使用者,我認為平台確實有責任向我揭示音樂的屬性——這是真人藝術家的心血結晶,還是由演算法根據龐大數據生成的?這不僅影響我對音樂價值和情感連結的判斷,也關乎我想將我的串流貢獻(及其微薄的收入分成)導向何處。 這場「AI音樂危機」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於公平性、原創性和產業生態的問題。如果任由大量未標示的AI音樂冒充真人作品,不僅可能稀釋音樂的多樣性和深度,更會嚴重損害那些付出真實情感、時間和努力的獨立或新晉藝術家。Deezer 的做法提供了可行的範例,證明技術上辨識和標示 AI 內容是做得到的。我希望 Apple 和 Spotify 這些行業巨頭能盡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承擔起應有的平台責任,保護創作者也保護聽眾的知情權。這場變革來得很快,如果平台「睡著了」,未來我們聽到的音樂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靈魂缺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