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techradar.com/comput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spotifys-latest-breakout-band-the-velvet-sundown-appears-to-be-ai-generated-and-fans-arent-happy
AI示意圖
文章報導了在 Spotify 上迅速走紅、擁有大量聽眾的新樂團 The Velvet Sundown。文章作者基於多項證據,包括樂團成員查無此人、宣傳照和專輯封面疑似 AI 生成、音樂風格缺乏獨特性且主唱聲音不一致等,強烈懷疑該樂團及其音樂實際上是由 AI 生成的,而非真人樂團。雖然樂團在社群媒體上否認使用 AI,且 Spotify 並未將其標記為 AI 生成內容(與 Deezer 的處理方式不同),但種種跡象指向 AI 創作的可能性極高。這引發了許多樂迷的不滿與爭議,特別是在真人音樂家在串流平台上謀生困難的背景下。文章也提到這可能是利用 AI 爭議來達到行銷目的的高明手法,但最終結論仍偏向 AI 生成的可能性較高。
文章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卻又似乎不可避免的趨勢:AI 正在快速滲透並挑戰傳統的創意產業,包括音樂。看到一個疑似完全由 AI 生成的「樂團」能在大型串流平台上獲得如此龐大的聽眾,甚至比許多真人音樂家更受歡迎,這確實令人感到擔憂。 首先,這引發了對音樂「真實性」的深刻質疑。當「藝術家」並非真實存在、音樂只是演算法的產物時,我們所聆聽和感受到的情感和連結,究竟來自哪裡?雖然文章提到 AI 創作的音樂聽起來「悅耳」且「無傷大雅」,但那種缺乏人類經驗、情感累積和現場互動的「無靈魂」特質,是否最終會掏空音樂的核心價值? 其次,這事件也凸顯了串流平台在此議題上的角色和責任。Spotify 未能及時標記或處理這種疑似 AI 生成的內容,並賦予其「Verified Artist」狀態,其反應慢於 Deezer,這令人失望。平台在為創作者提供舞台的同時,也應有責任確保內容的透明度,並維護真人創作者的權益。在真人音樂家已難以在這些平台上賺取合理收入的現狀下,讓 AI 內容佔據資源和聽眾注意力,無疑會加劇這種困境。 當然,文章提到的「高明行銷手法」可能性很有趣,將 AI 爭議本身變成宣傳點,這反映了當代社群媒體時代對流量和話題的追逐。但無論是純粹的 AI 生成,還是利用 AI 爭議進行行銷,都提醒我們:在數位世界中,辨別內容的真偽將變得越來越困難,而如何支持真正有血有肉的創作者,並與冷冰冰的演算法產物共存,將是未來音樂產業和聽眾都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這事件像是一記警鐘,催促我們思考 AI 與人類創作的界線,以及我們希望看到的音樂生態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