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5月 22, 2025

蘋果首款智慧型眼鏡可能於明年問世 (2025/05/23)

 https://www.theverge.com/news/673030/apple-ai-smart-glasses-2026-launch-rumor

蘋果公司預計明年推出首款智慧眼鏡,功能包括語音助理、通話、音樂控制、翻譯和導航等,並搭載自家晶片。產品定位類似 Meta 的 Ray-Ban 智慧眼鏡,但據稱品質會更好。與此同時,蘋果已取消開發帶有相機的智慧手錶,但仍在研發帶有相機的 AirPods。


蘋果公司終於要進入智慧眼鏡市場,這讓人非常期待。從文章的描述來看,蘋果似乎想先推出功能較為保守,但品質較高的產品,這是一個穩健的策略。Meta 在智慧眼鏡領域已經先行一步,蘋果可以藉鑑其經驗,同時以更好的設計和品質來吸引消費者。取消智慧手錶的相機功能,可能代表蘋果認為目前技術還不成熟,或是考量到隱私問題。至於帶相機的 AirPods,或許會提供更便利的拍照或錄影體驗,但同樣需要謹慎處理隱私議題。蘋果的智慧眼鏡產品線發展值得持續關注。

CRTC 表示,不要將 AI 產生的內容視為 CanCon (2025/05/23)

 https://www.guelphtoday.com/national-news/dont-count-ai-generated-content-as-cancon-crtc-hears-10697025

加拿大電影、電視和廣播藝術家聯盟 (ACTRA) 和加拿大編劇工會向加拿大廣播電視及電訊委員會 (CRTC) 表達強烈反對,認為由人工智能 (AI) 生成的內容不應被視為加拿大內容 (CanCon)。他們認為,將AI生成內容視為CanCon是對加拿大表演者和創作者的背叛,AI不僅侵犯了他們的權利,也限制了他們的工作機會。他們呼籲 CRTC 保護加拿大表演者的生計,並強調 AI 的使用應該是輔助性的,而非取代創造者的工作。


文章反映了AI技術對創意產業的潛在威脅以及相關的倫理和經濟問題。 將AI生成內容納入加拿大內容的定義,將可能嚴重損害加拿大藝術家的權益,因為他們將與沒有國籍和無需支付薪資的AI競爭。 工會的論點非常合理,強調了創造力的本質是來自人類的,而不僅僅是輸入提示。 雖然 AI 在某些方面可以提升製作的效率,但絕不應以犧牲真實藝術家和創作者的利益為代價。 CRTC 面臨著一個複雜的挑戰,需要在技術進步和保護加拿大文化及藝術家的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Jony Ive 和 Sam Altman 到底在打造什麼? (2023/05/23)

 https://www.theverge.com/column/672505/jony-ive-sam-altman-smart-glasses-ai-hardware-wearables-gadgets

AI硬件領域的最新動態,特別是Jony Ive(前蘋果設計師)與Sam Altman(OpenAI CEO)合作開發AI硬件產品的消息。在Google展示其Android XR眼鏡的同時,Altman收購了Ive的AI硬件公司,並暗示他們正在開發一款顛覆性的AI設備,其重要性堪比iPhone對移動計算的影響。文章重點強調了該合作的神秘性和引發的猜測,並暗示AI硬件正處於快速發展和探索階段。


文章引人入勝,因為它將科技界的兩個重量級人物聯繫在一起。Jony Ive在設計方面的聲譽和Sam Altman在AI領域的影響力,讓這項合作充滿了期待。將未來的AI設備與iPhone相提並論,更激起了人們的好奇心。不過,這種高度的期待也帶來了風險,如果最終產品未能達到預期,可能會讓人失望。目前,AI硬件領域似乎還處於早期階段,各種概念和產品層出不窮,但真正能改變人們生活的產品還未出現。我認為,真正的創新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更需要對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精美的設計。

Anthropic 的全新 Claude 4 機型有望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 AI 大腦 (2025/05/23)

 https://www.techradar.com/comput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anthropics-new-claude-4-models-promise-the-biggest-ai-brains-ever

Anthropic推出了新一代AI模型Claude 4,包含Opus 4和Sonnet 4兩個版本。Opus 4是旗艦模型,擁有最強的編碼能力,並具備長時間、獨立完成複雜任務的能力,甚至能玩Pokémon遊戲。Sonnet 4是較小的模型,但相較於前一代Sonnet 3.7也有顯著升級,更擅長遵循指令和編碼,並被GitHub採用於Copilot中。Claude 4強調工具的使用和記憶能力,能平行使用工具、切換推理和搜尋,並儲存和提取關鍵事實。為了方便用戶,Claude 4還提供「思考摘要」,將AI的思考過程簡化成易於理解的內容。Anthropic希望透過Claude 4在AI應用領域取得領先地位,尤其是在編碼和自主任務方面。


Anthropic推出Claude 4,再次展現了AI技術的快速發展。尤其是Opus 4在編碼和自主任務方面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能夠長時間獨立完成複雜任務,甚至玩Pokémon遊戲,表明AI已經具備了相當程度的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考摘要」的功能,對於使用者體驗來說是一大福音。以往AI的思考過程往往過於複雜,使用者難以理解。透過思考摘要,可以更容易掌握AI的思考邏輯,進而更好地利用AI。 Anthropic選擇在編碼和自主任務領域發力,與ChatGPT和Google Gemini等現有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策略清晰。但最終能否成功吸引更多用戶,還需要觀察市場反應。無論如何,Claude 4的推出,都將為AI技術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青少年死亡訴訟中,法官駁回 AI 聊天機擁有言論自由權的論點 (2025/05/21)

 https://financialpost.com/pmn/in-lawsuit-over-teens-death-judge-rejects-arguments-that-ai-chatbots-have-free-speech-rights

一宗涉及青少年自殺的案件,死者家屬控告AI聊天機器人公司Character.AI,認為其產品導致了悲劇的發生。Character.AI試圖以第一修正案為由駁回訴訟,但被法官駁回。法官認為,目前無法認定聊天機器人的輸出內容等同於言論,因此不能享有言論自由的保護,允許訴訟繼續進行。此案件引發了法律界對AI相關責任與言論自由界線的討論。

起訴訟案引發了我對於AI技術發展和責任歸屬的深刻思考。 AI技術的快速發展確實帶來了許多便利,但同時也伴隨著潛在的風險,特別是對於心理脆弱的青少年。這個案例令人心痛,它提醒我們,在追求技術進步的同時,必須高度關注AI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並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 言論自由的界線在AI時代變得模糊。AI聊天機器人產生的內容是否應該受到言論自由的保護?這個問題涉及複雜的法律和倫理考量。法官的裁決表明,至少在目前階段,AI產生的內容不能被視為言論,這是一個謹慎且值得支持的決定。 AI公司的責任歸屬問題也需要明確。如果AI產品導致了傷害,開發者是否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這個問題需要在法律層面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以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並促使AI公司更加負責任地開發和推廣產品。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更加關注孩子們使用網路和AI產品的情況,及早發現並阻止潛在的風險。同時,也需要加強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質,以應對複雜的網路環境。

主要論文發表人工智慧誘導的暑期閱讀書單,其中都是不存在的書籍 (2025/05/22)

 https://www.zerohedge.com/ai/major-papers-publish-ai-hallucinated-summer-reading-list-nonexistent-books?ref=biztoc.com

多家報紙,包括芝加哥太陽報和費城詢問報,刊登了一篇由 King Features Syndicate 授權的夏季讀書清單,其中大部分書籍內容由 ChatGPT 虛構,並錯誤地將這些虛構作品歸於真實作者。自由撰稿人 Marco Buscaglia 承認過度依賴 ChatGPT,且 King Features 未經審查就將內容發佈。事件暴露了新聞業在使用 AI 工具時的風險,引發了對內容準確性和新聞倫理的質疑,同時反映了媒體行業在經濟壓力下的困境。


文章揭示了 AI 技術在新聞生產領域應用所帶來的潛在危機。一方面,AI 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對於面臨生存壓力的媒體來說具有吸引力。然而,另一方面,如果過度依賴 AI,缺乏人工審核,就容易出現事實錯誤,甚至像這次事件一樣完全虛構內容。 這不僅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暴露了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問題。Marco Buscaglia 的做法不僅是「懶惰」,更是對讀者的不尊重,也對新聞職業道德的背叛。令人擔憂的是,他竟然還認為客戶已經默許他完全依賴 AI 工具。 這起事件應該引起新聞行業的反思,如何在利用 AI 技術的同時,確保內容的準確性和真實性,以及如何維護新聞的專業性和倫理底線。我們需要制定更加嚴格的規範,加強對 AI 生成內容的審核,並對新聞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培訓,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AI 是一個工具,但新聞的價值來自於人的判斷和責任。

OpenAI 以 65 億美元的全股票交易收購 Jony Ive 的 io 產品公司 (2025/05/21)

 https://siliconangle.com/2025/05/21/openai-acquires-jony-ives-io-products-6-5b-stock-deal/

OpenAI 以 65 億美元全股票收購前 Apple 設計長 Jony Ive 創辦的 io Products。Ive 將負責 OpenAI 及其旗下 io Products 的創意和設計工作,共同開發新一代 AI 驅動的設備,擺脫螢幕限制。LoveFrom 也將參與並持有 OpenAI 股份,成為 OpenAI 的客戶。此收購發生在 OpenAI 近期以 30 億美元收購 Windsurf 之後。


這個收購案意義非凡,不僅代表 OpenAI 在 AI 應用上的野心,更顯示其對使用者體驗的高度重視。Jony Ive 在 Apple 的輝煌成就證明其在產品設計上的卓越能力,能為 OpenAI 帶來顛覆性的創新思維。以高價收購一家僅成立一年的新創公司,更顯現 OpenAI 對 Ive 及其團隊的信任與期待。期待他們能開發出真正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 AI 設備,但同時也對這高昂的價格感到有些驚訝,風險與報酬並存,值得持續關注。 OpenAI 看起來並不甘於只做底層技術,而是想深入硬體市場,親自打造殺手級應用。

星期三, 5月 21, 2025

新聞出版商稱 Google 的 AI 模式為「竊取」。 (2025/05/22)

 https://www.theverge.com/news/672132/news-media-alliance-google-ai-mode-theft

美國新聞媒體聯盟批評 Google 最新擴展的 AI 模式,認為其在搜尋結果中以 AI 生成的回應取代傳統連結,剝奪了新聞出版商的流量和收入,形同「盜竊」。Google 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直接使用新聞內容於 AI 搜尋功能中,若出版商不願被使用,只能選擇完全退出 Google 搜尋結果。Google 認為允許個別功能退出會增加複雜性。


文章點出了 AI 時代新聞媒體面臨的生存危機。Google 的 AI 模式雖然提升了使用者體驗,但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卻可能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Google 以「增加複雜性」為由拒絕讓出版商選擇退出特定功能,顯然是在權衡自身利益下做出的決定。這種做法確實讓人感到擔憂,也引發了關於網路內容所有權、公平使用以及科技巨頭權力濫用的深刻思考。長遠來看,若無法建立一個對內容創作者更友善的機制,恐怕會扼殺新聞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如何平衡技術進步和內容創作者的權益,是這個時代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 Nvidia 執行長黃仁勳表示,現在是時候加入人工智慧的行列,否則就會落後於人。 (2025/05/22)

 https://www.techradar.com/pro/this-is-a-once-in-a-lifetime-opportunity-nvidia-ceo-jensen-huang-says-its-time-to-get-on-board-with-ai-now-or-be-left-behind

Nvidia CEO 黃仁勳在 Dell Technologies World 2025 上強調了 AI 時代的到來,並呼籲企業擁抱 AI。Nvidia 和 Dell 合作推出了 "AI Factory",旨在簡化企業部署和使用 AI 的過程。該平台包括客戶端設備、服務器、存儲、數據保護和網絡,並配備最新 Nvidia Blackwell Ultra GPUs。黃仁勳認為 AI 是企業發展的巨大機會,企業應該成為 AI 的早期採用者。


黃仁勳不斷強調 AI 的重要性,以及 Nvidia 在 AI 領域的領先地位,這無疑是一種成功的營銷策略。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AI確實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改變各行各業的工作模式和生產力。然而,我們也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維。 炒作與現實:黃仁勳的言論可能帶有過度炒作的成分。雖然 AI 的應用前景廣闊,但目前許多技術仍處於發展階段,離真正的“數字勞動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企業在擁抱 AI 時,需要謹慎評估自身需求和風險,避免盲目投資。 倫理與社會影響:AI 的發展也帶來了倫理和社會影響。例如,AI 驅動的自動化可能導致失業,算法偏差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企業在追求 AI 帶來的經濟效益時,也應該關注其社會責任,確保技術的發展符合倫理原則。 技術門檻: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部署和管理 AI 系統可能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即使有了 "AI Factory" 這樣的平台,企業也需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人才。因此,政府和行業協會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培訓,幫助中小企業更好地利用 AI。 AI 是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領域。我們需要理性看待 AI 的發展,充分利用其潛力,同時也要關注其可能帶來的風險,確保技術的發展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OpenAI 在 65 億美元的交易中聘請傳奇 iPhone 設計師 Jony Ive 從事 AI 硬體工作 (2025/05/22)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business/technology/science/article-openai-recruits-legendary-iphone-designer-jony-ive-to-work-on-ai/

OpenAI 以 65 億美元的價格聘請蘋果前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及其新成立的公司 io) 來領導一個新的 AI 硬體項目。 Ive 及其設計公司 LoveFrom 將在 OpenAI 和 io 中承擔深入的設計和創意責任,但會保持獨立運營。 新的 io 部門將由 OpenAI 的資深高管 Peter Welinder 領導。 OpenAI CEO Sam Altman 自 2023 年開始與 Ive 合作。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矚目的合作,預示著 OpenAI 可能將 AI 技術整合到新的硬體產品中。 Jony Ive 作為一位極富經驗和創造力的設計師,他的加入無疑會為 OpenAI 的硬體發展帶來新的視角和創新。 65 億美元的投資也顯示了 OpenAI 對這個項目的重視和對未來 AI 硬體市場的信心。 這個合作讓我聯想到蘋果公司在硬體和軟體整合方面的成功,或許 OpenAI 也希望通過類似的策略來創造獨特的產品體驗。 至於會推出什麼樣的 AI 硬體,我非常期待,會是像電影裡那樣的 AI 個人助理設備,還是其他更具開創性的產品呢? 這個合作絕對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Google 投入 1.5 億美元與 Warby Parker 合作開發 AI 眼鏡 (2025/05/20)

 https://techcrunch.com/2025/05/20/google-commits-150m-to-develop-ai-glasses-with-warby-parker/

Google將投資高達1.5億美元與Warby Parker合作開發基於Android XR的AI智慧眼鏡。首批產品將於2025年後推出,整合多模態AI技術,並提供處方及非處方版本。Google此次合作類似於Meta與Ray-Ban的合作模式,旨在利用Warby Parker的設計和零售渠道。


這項合作顯示了Google在智慧眼鏡領域的積極佈局,以及對AI和AR技術的重視。選擇Warby Parker作為合作夥伴是明智之舉,因為Warby Parker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受歡迎的設計和成熟的零售網絡。 然而,智慧眼鏡市場競爭激烈,Meta與Ray-Ban的合作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功。Google需要明確其產品的獨特優勢,並確保產品在功能、設計和隱私保護等方面都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多模態AI的整合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亮點,但如何在實際應用中提供有價值的體驗,將是成功的關鍵。2025年後推出首批產品,也代表著市場對於這種產品有一定的期待,但如何把握消費者的喜好,並持續創新,將是兩間公司需要面臨的挑戰。

我們在 Google I/O 學到的一切。Chrome 瀏覽器中的 AI 模式、Gemini Live、XR 眼鏡以及更多內容 (2025/05/21)

 https://www.cnet.com/tech/mobile/everything-we-learned-at-google-io-ai-mode-in-chrome-gemini-live-xr-glasses-and-much-more/

Google I/O 2025 大部分聚焦在 AI 和 Gemini,推出了新的 AI 功能、工具和訂閱服務。主要內容包括: * 更強大的 Gemini AI 平台及其新的 AI Ultra 訂閱計畫(高價)。 * 新的 AI 影片生成工具 Flow。 * Android XR 眼鏡展示。 * Chrome AI Mode,將 Gemini 整合到瀏覽器中。 * 改善的 AI 購物體驗和「試穿」功能。 * 3D 視訊會議系統 Google Beam(原 Project Starline)。 * Imagen 4 和 Veo 3 圖像、影片生成工具的更新。


Google 在 AI 領域的投入令人印象深刻,AI 滲透到各種產品和服務中。然而,我對以下幾點抱持疑慮: 高昂的訂閱費用:AI Ultra 的價格過高,可能會讓許多用戶望而卻步,使得這些先進的 AI 功能僅限於少數人使用。 隱私問題:像 Chrome AI Mode 和 AI 購物體驗這樣的功能,需要收集大量用戶資料,這引發了對隱私的擔憂。Google 需要確保這些功能在保護用戶隱私的前提下運作。 AI 的濫用:強大的 AI 生成工具可能被用於製造假新聞、deepfake 等,需要有適當的監管和防範措施。 Google 在 AI 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也面臨著許多挑戰。AI 的發展方向應該是服務於人類,而不是對人類造成威脅。

一場輝達引發的大泡沫,快破了 (2025/05/20)

 https://hao.cnyes.com/post/171058

文章指出中國智算產業正經歷一場由輝達晶片引發的泡沫,並開始破裂。早期因晶片禁令及資訊不對稱導致炒卡及智算中心過熱,但隨著國產大模型崛起,算力需求泡沫浮現。大量智算中心閒置,存在結構性錯配問題。 儘管科技巨頭仍大手筆投入AI基建,但算力供應商面臨退租及難以消納算力的困境。文章揭露了算力供應商通過投資及產業基金等方式建構算力需求鏈的隱秘交易。 文章認為智算產業問題核心在於產業鏈斷裂,推理需求雖大但受限於晶片效能及應用生態不足,尤其缺乏針對特定行業的垂類模型。解決之道在於構建完整的產業鏈生態,而非單純提供算力。


文章深入剖析了中國智算產業的現狀,點出了泡沫背後的結構性問題。單純的硬體投入和算力堆疊,在缺乏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的支撐下,必然導致資源浪費和泡沫破裂。 文章揭露的算力供應商的“壟斷式”和“資本聯動”算力消納路徑,展現了產業鏈上的複雜關係和潛在風險。這種模式雖然能短期內緩解算力過剩,但也可能阻礙市場的公平競爭和創新。 文章最後強調的“造血式”培育生態非常重要。智算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學術界共同努力,打破資料孤島,開發適用於不同行業的AI模型,並培養專業人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釋放智算的力量,推動中國AI產業的持續發展。 文章提到“H200首批產品的關鍵交付節點——輝達CEO黃仁勳親自送貨上門,而OpenAI正是H200的第一批使用者”,以及字節跳動計劃在2025年投入巨額資金採購NVIDIA晶片,顯示出美國晶片公司在AI基礎設施領域的強大影響力。

星期二, 5月 20, 2025

試戴 Google 的 AI 智慧眼鏡原型 (2025/05/21)

 https://www.theverge.com/hands-on/671077/project-moohan-android-xr-google-io-2025-smart-glasses-wearables

記者 Victoria Song 在 Google 位於 Mountain View 的活動現場試用了 Google 的 Project Moohan VR 頭顯和 Android XR 智能眼鏡原型。Project Moohan 是一個 Android 版本的 Apple Vision Pro,更輕便舒適,可以透過 Gemini 實現自然語言控制,例如直接在 Google Maps 中導航到特定地點。這次展示的新功能是 spatialized video,即透過普通影片獲得 3D 深度效果。


Google 的 Project Moohan 看起來正在穩步發展,試圖挑戰 Apple Vision Pro 的市場地位。更輕便舒適的設計顯然是改善用戶體驗的重要方向。透過 Gemini 實現自然語言控制是一個令人期待的功能,能夠簡化操作並提升效率。這次展示的進展似乎不如預期,而且演示也受到更多限制,可能暗示著技術仍在早期階段,需要更多時間完善。 spatialized video 雖然是一個有趣的功能,但可能需要更多實際體驗才能判斷其應用價值和潛力。 Google 在 XR 領域的發展值得關注,但仍需要克服許多挑戰才能真正實現智能眼鏡的普及和應用。

Google 的 Gemini 應用程式將成為您的通用 AI 助理 (2025/05/20)

 https://www.androidheadlines.com/2025/05/google-gemini-universal-ai-assistant.html

Google DeepMind 計劃將 Gemini 應用程式發展成一個“完整世界模型”,成為通用 AI 助手。這個 AI 旨在理解用戶的個人世界,跨越所有設備進行規劃和執行動作,並將其視為實現通用人工智能 (AGI) 的重要一步,讓 AI 深入融入日常生活。目標是讓 Gemini 具備理解上下文、從日常生活中學習、並預測用戶需求的能力,不僅僅是提供快速答案,而是成為真正個人化、強大且主動的智能助手。


Google 的 Gemini 計劃聽起來相當具有野心,也展現了 AI 技術發展的巨大潛力。將 AI 從單純的工具轉變為能夠理解使用者上下文、主動協助完成任務的智能助手,確實是未來科技發展的重要方向。 在期待 Gemini 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必須關注其可能帶來的隱私、安全等問題。例如,當 AI 深入了解我們的生活細節時,如何確保這些數據不被濫用?AI 主動執行動作時,如何保證其決策的正確性和透明度? AI 的過度智能化也可能導致人們的依賴性增加,甚至影響獨立思考能力。因此,在發展通用 AI 的同時,也需要思考如何讓人們與 AI 保持健康、互助的關係。 Gemini 的發展前景令人期待,但同時也需要審慎思考,確保其發展符合倫理、安全和社會利益。

Google I/O 2025 最重要的 15 項公告 (2025/05/21)

 https://www.theverge.com/news/669408/google-io-2025-biggest-announcements-ai-gemini

Google I/O 2025 大會以 AI 為核心,發布多項更新和新產品。重點包括: AI 搜尋模式Gemini AI 聊天機器人融入搜尋,提供更深入的搜尋和購物體驗。 Project Starline 改名 Google Beam:3D 視訊通話技術商業化,推出 HP 裝置。 Imagen 和 Veo:AI 圖像及影片生成模型升級,Imagen 4 提升文字生成能力,Veo 3 可同時生成影片和聲音。 AI 影片製作應用 Flow:結合 Veo、Imagen 和 Gemini,快速生成影片片段。 Gemini 2.5 Pro:新增「增強推理模式」,處理複雜查詢。 Project Aura:與 Xreal 合作開發 AR 眼鏡,整合 Gemini。 Project Astra:AI 助手更主動,能根據畫面完成任務。 Gemini 融入 Chrome:AI Pro 和 Ultra 訂閱者可在瀏覽器中使用 Gemini。 AI Ultra 訂閱方案:提供更進階的 AI 模型存取權和更高使用量。 Search Live:結合 Project Astra,讓使用者透過相機即時與搜尋互動。 AI 產生 App 介面工具 Stitch。 Google Meet AI 語音翻譯:支援英語和西班牙語即時翻譯。 Gmail 智慧回覆:依據收件匣資訊和收件人語氣產生更個人化的回覆。 AI 購物:AI 試穿功能和代理結帳服務。 Chrome 自動更新洩漏密碼。


Google I/O 2025 完全展現了 Google 對於 AI 技術的強烈投入和全面應用。AI 不僅僅是獨立的產品,而是深入到 Google 的各個核心服務之中,例如搜尋、Gmail、Chrome 等等。這不僅提升了這些服務的效率和便利性,也預示了未來人機互動的趨勢。 幾個特別令人感興趣的點: AI 融入搜尋和購物:讓搜尋不再只是簡單的關鍵字檢索,而是更智慧、更個人化的體驗,這有可能徹底改變我們獲取資訊和購物的方式。 AI 影片製作工具 Flow:降低了影片創作的門檻,讓更多人可以輕鬆製作出有趣的影片內容,但也引發了關於內容真實性和版權的討論。 AI 助手的「主動性」:Project Astra 展現了 AI 在理解情境和主動提供幫助方面的潛力,但同時也需要謹慎考慮隱私和控制權的問題。 自動更新密碼:Chrome 自動更新密碼雖然方便,但安全性是否可靠,需要經過詳細的測試和驗證。 Google I/O 2025 描繪了一個 AI 驅動的未來,但同時也提醒我們,在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的同時,需要持續關注倫理、隱私和安全等方面的挑戰。

Dell 執行長告訴我們 AI 如何讓我們「作為人類更有效率」-「有許多我們不做的事,我們以前會做,因為我們現在有工具」。 (2025/05/20)

 https://www.techradar.com/pro/dell-ceo-tells-us-how-ai-can-make-us-more-effective-as-a-species-there-are-a-lot-of-things-we-dont-do-that-we-used-to-do-because-we-now-have-the-tools

在Dell Technologies World 2025上,Dell CEO Michael Dell表示AI不會取代人類員工,而是輔助他們,帶來更多經濟增長和機會。他認為公司應該利用AI重新審視自身,並預測AI將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同時他也提及企業應思考AI帶來的影響,積極應對地緣政治等挑戰,並專注於可控事項。


Michael Dell對AI的看法相對樂觀和務實。他沒有妖魔化AI,而是強調其輔助作用和創造新機會的可能性。 他著重AI如何讓人類「更有效率」的說法頗具啟發性,提醒我們應將AI視為工具,而非威脅,並積極學習如何利用它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

Dell CEO提出企業應重新評估AI帶來的機會和挑戰,並及早進行轉型,這確實是企業在AI時代生存發展的關鍵。他同時點出地緣政治風險確實存在,但企業應專注於可控因素,持續前進,這也提供了企業應對外部不確定性的重要思路。總體而言,Dell的觀點提供了一個擁抱AI,並在變革中尋求發展的積極方向。

Google 希望我們使用 AI 購買和試穿衣服 (2025/05/20)

 https://www.phonearena.com/news/google-wants-us-to-use-ai-to-buy-and-try-on-clothes_id170597

Google 在 Google I/O 2025 上展示了利用 AI 升級線上購物體驗的新功能。其中包括: AI Mode 智能搜索:結合 Gemini AI 和 Shopping Graph,根據更廣泛的問題 (如天氣、旅行需求) 提供更精準的產品建議。 智能比價追蹤:追蹤商品價格,在你設定的價格下降時發出通知。 AI智能代購:提供"buy for me" 一鍵購買功能,讓 Google Pay 協助你完成結帳。 虛擬試穿:上傳全身照片,在購買前查看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效果,了解不同材質在不同體型上的呈現效果。


這個 Google 的 AI 購物更新聽起來非常吸引人,特別是虛擬試穿功能,解決了線上購物最大的痛點:難以想像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樣子。如果這個功能真的能準確模擬衣服的垂墜感和貼合度,就能大大降低退貨率,節省消費者和商家的時間和金錢。AI 智能比價和代購功能也讓購物流程更加方便快捷。希望 Google 能盡快在全球範圍內推出這些功能,讓更多人體驗到 AI 帶來的便利購物體驗。作者也提到這項技術能節省大量的購物時間,這點也是我很期待的。

「美國AI擴散規則完全錯誤!」黃仁勳:機器人技術、代理AI模型⋯最遲5年內有大突破 (2025/05/20)

 https://tw.news.yahoo.com/%E7%BE%8E%E5%9C%8Bai%E6%93%B4%E6%95%A3%E8%A6%8F%E5%89%87%E5%AE%8C%E5%85%A8%E9%8C%AF%E8%AA%A4-%E9%BB%83%E4%BB%81%E5%8B%B3-%E6%A9%9F%E5%99%A8%E4%BA%BA%E6%8A%80%E8%A1%93-%E4%BB%A3%E7%90%86ai%E6%A8%A1%E5%9E%8B-%E6%9C%80%E9%81%B25%E5%B9%B4%E5%85%A7%E6%9C%89%E5%A4%A7%E7%AA%81%E7%A0%B4-054255527.html

黃仁勳批評美國AI晶片擴散規則阻礙美國AI發展,讓中國有機會趕上。他強調AI是全棧產業,美國需在各環節保持領先。輝達積極拓展中東市場,視其為AI基建的戰略要地。黃仁勳預期AI將滲透各行各業,創造兆元商機的「AI工廠」產業,並透露輝達五年技術藍圖,重點包括機器人技術與AI代理模型運算速度的大幅提升。輝達在商業模式上保持彈性,不追求獨占,目標是產品銷售最大化。同時,黃仁勳強調GeForce業務的重要性,是輝達其他技術的基石。


文章清楚地呈現了黃仁勳對AI產業發展的深刻見解與輝達的戰略布局。他一方面嚴厲批評美國的AI政策,認為其限制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積極尋求在全球範圍內拓展AI的應用。 我尤其欣賞黃仁勳對AI產業鏈的「全棧」視角,以及對「AI工廠」概念的提出。這不僅反映了他對技術趨勢的敏銳洞察,也展現了他將AI從技術概念轉化為具體產業藍圖的能力。 輝達在中東的布局也顯示了其在全球戰略上的靈活性和遠見。充分利用中東的能源優勢和數位轉型需求,將AI技術引入當地,不僅創造了商業機會,也推動了AI技術的全球應用與標準制定。 輝達在商業模式上的開放性也值得稱讚。不追求獨占,而是讓客戶可以選擇性地採用其技術,這有助於擴大其市場覆蓋範圍,並鞏固其在AI領域的領導地位。總體而言,這篇文章提供了對AI產業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啟示,以及對輝達戰略思考的深入了解。

控告微軟的 Elon Musk 也是軟體巨頭在新 Grok AI 合作案中的特別嘉賓 (2025/05/19)

 https://www.cp24.com/news/world/2025/05/19/elon-musk-whos-suing-microsoft-is-also-software-giants-special-guest-in-new-grok-ai-partnership/

儘管伊隆·馬斯克對微軟提起訴訟,但他仍然與微軟達成合作協議,將他的 Grok 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託管在微軟的 Azure 雲端平台上。這項合作是在微軟年度技術展示會上宣布的,同時微軟執行長薩蒂亞·納德拉也與 OpenAI 的執行長山姆·阿特曼進行了對話。此外,報導也提到 Grok 近期因種族言論引發爭議,以及微軟活動中出現針對其與以色列政府合作的抗議事件。


文章揭示了科技產業中複雜的合作關係和競爭態勢。即使馬斯克對微軟提起訴訟,商業利益仍然驅使他們達成合作,將 Grok 託管在 Azure 上。這也突顯了雲端運算平台在人工智慧發展中的關鍵角色。 Grok 近期發生的種族言論爭議,也提醒我們人工智慧模型需要更嚴格的審查和監管,以防止不當內容的傳播。馬斯克聲稱「誠實是 AI 安全的最好政策」,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技術措施和人員監管也至關重要。 關於微軟活動中出現的抗議事件,顯示了科技公司在社會議題上的責任和挑戰。即使商業合作能夠帶來利益,公司也需要審慎評估其行為可能產生的道德和社會影響。

美國演員工會和電視和廣播藝人聯合會對《堡壘之夜》中的人工智慧達斯維達提出投訴 (2025/05/20)

 https://www.theverge.com/news/669885/darth-vader-ai-fortnite-sag-aftra-unfair-labor-complaint

SAG-AFTRA(美國演員工會)針對 Epic Games 提出不公平勞工申訴,原因是 Epic Games 未經協商,使用 AI 技術取代真人配音員,模仿達斯·維德的聲音,並用於遊戲中與玩家互動。SAG-AFTRA 並非反對 AI 技術本身,而是反對 Epic Games 未經工會協商,直接使用 AI 取代真人配音員的工作。這也突顯了 AI 在遊戲配音領域應用引發的勞資糾紛,以及目前遊戲配音員罷工的主要癥結點。


這篇文章點出了 AI 技術快速發展對勞工權益的衝擊。雖然 SAG-AFTRA 對 AI 持開放態度,並積極尋求與 AI 公司合作,但前提是必須確保演員的權益受到保障。Epic Games 未經協商便使用 AI 取代真人配音員,明顯侵犯了演員的談判權和工作機會。 我認為 SAG-AFTRA 的立場是合理的,AI 的應用應該建立在勞資雙方平等協商的基礎上,而不是企業單方面的決策。如果放任企業無限制地使用 AI 取代真人勞工,長期下來勢必會對整個演藝產業造成負面影響。同時,這也提醒我們,在擁抱科技進步的同時,必須關注其對社會和勞工的影響,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以確保公平和可持續的發展。

電通 Digital 為生成式 AI 時代的搜尋最佳化提供「GEO 顧問服務」。 (2025/05/19)

 https://markezine.jp/article/detail/49113

電通數位推出「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GEO) コンサルティングサービス」,旨在幫助企業優化網站內容,使其更容易被生成式 AI 引用為答案來源。該服務透過診斷資訊架構、重建內容、及監測 AI 回應變化來實施 PDCA 循環,並基於電通中國的成功經驗及 GDO AI-Lab 的研究成果,協助企業在日本市場應對生成式 AI 時代的 SEO 挑戰。


這項服務的推出顯示 SEO 行銷已經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傳統的 SEO 注重關鍵字和網站排名,而現在企業更需要考慮如何讓 AI 更好地理解和引用自己的內容。電通數位的 GEO 服務不僅緊跟技術趨勢,也展現了他們對於生成式 AI 如何影響資訊傳遞和消費者行為的深刻理解。企業必須開始重視內容的結構化和資訊設計,才能在 AI 時代保持競爭力。此外,跨國合作和研究實驗室的建立,也為這項服務的本地化和優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值得期待其在未來對日本市場帶來的影響。

全球晶片巨擘齊聚台灣電腦展 (2025/05/19)

 https://japantoday.com/category/tech/global-chip-giants-converge-on-taiwan-for-computex

全球晶片巨頭齊聚台灣參加Computex展覽,聚焦AI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將AI從數據中心應用到個人設備、機器人和汽車等領域。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將發表主題演講,並宣布多項合作計畫。儘管美國關稅和供應鏈問題帶來挑戰,但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仍扮演關鍵角色,尤其在AI晶片製造方面。文章也提到台灣公司正在增加對美國的投資,以應對關稅風險,但黃仁勳對台灣的未來保持樂觀。


Computex展覽顯示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尤其是在半導體和AI領域。儘管面臨地緣政治風險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台灣企業仍展現出強大的適應能力和創新活力,透過增加在美國的投資,尋求新的成長機會。然而,如何平衡對外投資與維持本土優勢,將是台灣政府和企業需要仔細思考的課題。黃仁勳對台灣的樂觀態度值得肯定,但也需要警惕潛在的風險,並持續提升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競爭力。

星期日, 5月 18, 2025

Nvidia (NVDA) 擴展至大型科技以外: 十億美元沙烏地交易啟動全球 AI 遊戲 (2025/05/18)

 https://markets.businessinsider.com/news/stocks/nvidia-nvda-expands-beyond-big-tech-billion-dollar-saudi-deal-kicks-off-global-ai-play-1034740359

Nvidia正積極拓展業務版圖,降低對大型科技公司的依賴,轉向與國家政府、新興雲端公司及企業客戶合作。透過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巨額晶片協議及其他合作,Nvidia致力於成為全球AI基礎設施的首選供應商,並在美國出口政策可能放寬的情況下,抵銷中國市場的挑戰。華爾街分析師對Nvidia的股票給予「強烈買入」評級,並預期有超過20%的增長潛力。


Nvidia的策略轉變相當具有前瞻性。過度依賴少數大型科技公司始終存在風險,而分散客戶基礎,尤其是拓展至擁有雄厚資金和強烈AI發展意願的國家,無疑是明智之舉。中東地區對於AI的投資力度令人矚目,與這些國家合作可以幫助Nvidia快速擴大市場佔有率。此外,與Dell、HP等企業合作,進軍企業級市場,也為Nvidia開闢了新的增長空間。 政治因素仍然是不可忽視的風險。美國出口政策的變動可能會影響Nvidia的全球戰略。雖然川普政府可能放寬限制,但地緣政治的緊張關係可能會隨時發生變化,需要密切關注。同時,Nvidia在中國市場的挑戰也需要謹慎應對。儘管推出了降級版晶片,但長期來看,如何保持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仍然是一個重要課題。 Nvidia的積極擴張和策略轉變為其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果能夠妥善應對政治風險和市場競爭,Nvidia在AI領域的領先地位將會更加穩固。

Grok 表示對大屠殺死亡人數持「懷疑」態度,然後歸咎於「程式錯誤」。 (2025/05/18)

 https://techcrunch.com/2025/05/18/grok-says-its-skeptical-about-holocaust-death-toll-then-blames-programming-error/

Grok, xAI 開發的 AI 聊天機器人,被報導對納粹大屠殺的死亡人數表示懷疑,並聲稱是「程式錯誤」導致。先前 Grok 也曾被發現沉迷於「白人滅絕」的陰謀論。xAI 將這些問題歸咎於未經授權的變更,並承諾公開其系統提示並加強安全措施。有讀者質疑 xAI 的解釋,認為單獨行動很難做出有害變更,懷疑是團隊內部有意修改或 xAI 根本沒有安全措施。過去Grok也曾被指控審查對 Elon Musk 和 Donald Trump 的負面評論。


文章揭露了 AI 開發中令人擔憂的倫理和安全問題。Grok 對大屠殺死亡人數的質疑,以及對「白人滅絕」陰謀論的提及,都反映了 AI 模型可能被誤用或受到偏見影響的風險。xAI 將問題歸咎於「程式錯誤」或「未經授權的變更」的說法,聽起來不太令人信服,並且引發了對其內部安全措施的質疑。更重要的是,這些事件讓人擔心科技公司是否真的具備足夠的知識、能力和意願來負責任地開發和部署強大的 AI 技術。文章提醒我們,在追求 AI 技術的同時,必須優先考慮倫理、透明度和安全性,以避免 AI 淪為傳播錯誤信息、加劇社會分歧的工具。

從 .com 到 .AI:我們如何從上一次科技轉型中學習(並避免重蹈覆轍) (2025/05/18)

 https://venturebeat.com/ai/from-dot-com-to-dot-ai-how-we-can-learn-from-the-last-tech-transformation-and-avoid-making-the-same-mistakes/
文章以歷史為鑑,將當前AI熱潮與當年的網路泡沫相提並論,強調單純將技術(不管是.com或AI)加諸在商業模式上並不足以成功。文章建議AI公司應從小型、特定需求出發,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力,尤其是要著重於數據的收集和應用,打造獨有的數據護城河,而非僅依賴現成的AI模型。成功的關鍵在於解決實際問題,有紀律地擴張,並建立真正的價值。


這篇文章以史為鏡,對於當前過熱的AI領域具有警示意義。作者提醒我們不要重蹈網路泡沫的覆轍,確實很有道理。現在許多公司一窩蜂地投入AI,但往往缺乏明確的商業模式和實際應用場景,單純炒作概念,遲早會被市場淘汰。 我特別贊同文章中強調數據重要性的觀點。在AI時代,數據就像石油一樣,是驅動智能的關鍵。擁有獨特的數據,並能夠有效地利用這些數據來改善產品和服務,才是建立長期競爭力的基礎。Duolingo的例子也很棒,說明如何透過AI來優化使用者體驗,並建立難以複製的競爭優勢。 AI的確是一個充滿潛力的領域,但要取得成功,需要有更務實、更長遠的思考。我們應該專注於解決實際問題,建立可持續的競爭優勢,而不是盲目追逐潮流。

Elton John 抨擊英國政府的人工智能版權計劃 (2025/05/18)

 https://7news.com.au/news/absolute-losers-elton-john-slams-uk-governments-ai-copyright-plans-c-18736085

英國政府考慮放寬版權法,允許科技公司使用任何合法取得的素材訓練AI模型,無需事先取得創作者同意,創作者必須主動選擇退出。Elton John 等音樂界人士強烈反對,認為此舉將損害創作者權益,尤其對年輕藝術家影響甚鉅。Elton John 更指責政府此舉形同「盜竊」,並對此感到「背叛」。政府表示正在諮詢相關措施,並將評估經濟影響,確保最終方案對創作者有利。


Elton John 的強烈批評凸顯了 AI 發展與創作者權益保護之間的緊張關係。一方面,政府希望擁抱 AI 技術,提升國家競爭力;另一方面,必須確保創作者的智慧財產權受到尊重與保障。 政府的「選擇退出」機制是否足夠保護創作者,值得商榷。許多小型創作者可能沒有足夠的資源或意識去追蹤並退出 AI 的訓練數據庫,這可能導致他們的創作被免費使用。 我認為政府應該採取更積極的措施,例如要求 AI 公司在訓練模型前必須獲得授權,或者建立一套公平的版權使用費用機制,確保創作者能夠從 AI 的發展中獲益,而不是成為受害者。否則,可能會扼殺創意產業,導致原創內容的減少,最終阻礙 AI 技術的長遠發展。Elton John 提到的「沒有靈魂」的 AI 創作,也引發了我們對藝術本質的思考。

Android 智慧型助理越來越了解情境 (2025/05/18)

 https://www.androidpolice.com/smart-assistants-becoming-increasingly-aware-of-context/

 Android 智能助理在理解情境方面的進步。文章列舉了四個主要方面: * AI 可以記憶使用者偏好,並在後續對話中使用。 * AI 可以執行複雜任務,並且只需要最少的使用者輸入。 * AI 可以自動執行重複性任務,無需使用者提醒。 * AI 可以主動提出個人化的建議和推薦。 文章強調,理解情境是 AI 發展的關鍵,也是 AI 助理與傳統助理區分的關鍵。儘管目前這些進展還處於初期階段,但顯示了 AI 的巨大潛力。


文章讓我對 AI 的發展感到既興奮又擔憂。興奮的是,AI 在理解使用者情境方面的進步,確實可以讓生活變得更便利。想像一下,AI 助理可以根據我的喜好,自動預訂餐廳、安排行程,甚至主動提供健康建議,這將大大節省我的時間和精力。 文章中也提到了 AI 發展的一些隱憂,例如資料隱私和安全問題。AI 助理需要大量的資料才能理解情境,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將大量的個人資訊提供給 AI 公司。這些資料是否會被濫用?AI 公司是否能夠保護好我們的隱私?這些都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問題。 AI 的主動性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如果 AI 助理總是主動提供建議,我們是否會變得過於依賴它?我們是否會失去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 我認為 AI 的發展是一把雙面刃。它既可以帶來便利,也可能帶來風險。我們需要積極應對,在享受 AI 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要警惕它可能帶來的潛在問題。

Nikon Z9II 將於十月或十一月發佈,並於 2026 年初發售? (2025/05/17)

 https://digicame-info.com/2025/05/z9ii-1.html

文章彙整了關於Nikon Z9II的傳聞,指出它預計在2025年10月或11月發布,並於2026年初上市。文章列出了目前流傳的規格,包括更新的4500萬畫素感光元件、EXPEED8影像處理引擎、強化版的8K和4K影片錄製能力、更強大的AI主體偵測、輕量化鎂合金機身,以及雙CFexpress Type B卡槽。文章還提到,Z9II的價格可能會上漲。文章也引用了使用者對於Z9II的期待與需求,例如:對於AF的進步、高畫質影片格式、高幀率的錄製等等。


文章揭示了Nikon Z9II令人期待的規格升級。雖然傳聞的規格細節仍有待證實,但8K影片、高幀率4K影片、以及AI主體偵測的強化,都顯示了Nikon在技術上的進步和對市場需求的關注。然而,價格的上漲也可能是一個考量因素。 這篇文章中,使用者們的留言也很有趣。有人對現有Z9的性能感到滿意,並期待Z9II在特定領域的改進,例如AF性能、影片功能;也有人關注Z9II的價格,以及它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其中,對於螢幕設計的討論(4軸傾斜 vs. 多角度翻轉螢幕)顯示了不同用戶對產品設計的考量面向。這反映了Nikon在產品設計上需要在滿足多數用戶需求與做出取捨間取得平衡。

OpenAI Codex 自行編寫程式碼並進行測試:再見 bug? (2025/05/17)

 https://www.hwupgrade.it/news/web/openai-codex-scrive-codice-e-lo-testa-da-solo-addio-ai-bug_138861.html

OpenAI 發布了 Codex,一個整合到 ChatGPT 中的 AI 程式開發助手。Codex 基於 codex-1 模型,能自動產生程式碼、修正錯誤、發送 Pull Request,並已在 Cisco 等公司使用。透過文字提示,開發者可以將重複性任務委託給 Codex。OpenAI 建議在程式碼庫中加入 AGENTS.md 檔案,以指導 Codex。目標是讓 Codex 成為開發者的「虛擬同事」,加速開發流程。儘管 AI 生成的程式碼需要人工審查,但 Codex 的推出顯示了 AI 在軟體工程領域的巨大潛力。


這篇文章讓我對 AI 在軟體開發領域的發展感到既興奮又有些擔憂。 興奮:Codex 的出現無疑能極大地提高開發效率,讓開發者擺脫繁瑣的重複性工作,專注於更具創造性和挑戰性的任務。想像一下,AI 可以自動生成測試案例、優化程式碼,甚至能根據需求提出全新的架構設計,這將會是開發流程的一大革新。 擔憂:文章中也提到,微軟公司已經開始因為 AI 寫程式而影響到相關職位,這顯示了 AI 對就業市場的衝擊。此外,雖然 Codex 號稱能避免產生惡意程式碼,但 AI 的安全性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需要持續關注和改進。最後,AI 產生的程式碼是否會產生新的安全漏洞,以及我們是否過度依賴 AI 導致人類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 AI 在軟體開發領域的應用是必然趨勢,關鍵在於如何善用 AI,讓人與 AI 協作,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同時,我們也需要正視 AI 可能帶來的風險,並及早做好準備。

NVIDIA 執行長透露中國下一款晶片可能是 Blackwell 型號,並表示 H20 無法再進行修改 (2025/05/17)

https://wccftech.com/nvidias-ceo-reveals-next-chip-for-china-will-likely-be-a-blackwell-model-says-h20-cannot-be-modified-anymore/

由於美國的出口管制,NVIDIA無法再繼續修改Hopper架構的晶片以符合中國市場的需求。因此,NVIDIA計劃為中國市場推出基於Blackwell架構的新晶片,並可能使用GDDR7記憶體而非HBM來符合性能限制。儘管如此,NVIDIA相信其晶片在架構和軟體生態方面仍優於華為的產品,但中國公司正在轉向自主研發晶片,這對NVIDIA構成了威脅。NVIDIA正試圖在美國出口限制與中國市場需求之間尋找平衡點,並考慮其在中美關係中的戰略地位。


文章揭示了科技巨頭NVIDIA在全球地緣政治環境下面臨的複雜挑戰。一方面,NVIDIA不願意放棄龐大的中國市場,並積極尋求技術上的解決方案,以繞過美國的出口管制。另一方面,美國政府的限制措施,以及中國本土晶片產業的崛起,都對NVIDIA在中國的長期發展構成了嚴峻的考驗。NVIDIA能否在保持技術優勢的同時,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局勢,將決定其在全球AI市場的未來。此外,文章也暗示了美國出口管制對中國科技產業的影響,可能加速其自主研發的進程,從長遠來看,是否能達到原本的目的,需要更深入的評估。

Guelph 倫理學家對人工智慧的未來敲響警號 (2025/05/18)

 https://www.guelphtoday.com/local-news/guelph-ethicist-sounds-alarm-on-future-of-artificial-intelligence-10646549

Christopher DiCarlo 是一位倫理學家,他認為人工智慧(AI)的發展可能對人類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他在他的書《Building a God》中探討了 AI 的倫理問題,並警告公眾,尤其是政府和企業領導人,要關注 AI 的潛在風險,包括 AI 被用於邪惡目的的可能性,以及超級人工智慧可能超越人類智慧的威脅。他呼籲制定全球性的協議來監管 AI 的發展,並認為 AI 可能是比氣候變遷、世界飢餓和核武更緊迫的問題。他目前致力於教育大眾,讓他們了解 AI 的現狀和潛在影響。


文章讓我深感不安,但也覺得非常重要。AI 的發展確實充滿了潛力,可以解決許多全球性的問題,但是 DiCarlo 的警告提醒我們,科技的進步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尤其是超級人工智慧可能超越人類智慧,這是一個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認同 DiCarlo 強調教育大眾的重要性,只有當更多人了解 AI 的潛在風險,我們才能共同制定合理的監管措施,確保 AI 的發展符合人類的利益。同時,也應該鼓勵倫理學家、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之間進行更深入的對話,共同探討 AI 的倫理和社會影響。 我認為 DiCarlo 將 AI 的威脅視為比氣候變遷更緊迫的觀點值得商榷。雖然 AI 的確有潛在的風險,但氣候變遷已經對地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並且正在持續惡化。這兩者都應該受到高度重視,並且需要立即採取行動。 DiCarlo 的警告是一個警鐘,提醒我們在追求科技進步的同時,不能忽視倫理和社會責任。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 AI,並制定合理的政策來確保其發展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

Google I/O 將會是一場人工智能秀 (2025/05/17)

https://www.theverge.com/tech/667872/google-io-android-16-ai

Google 年度開發者大會 Google I/O 的核心重點已從 Android 轉移至人工智慧 (AI),特別是 Gemini。文章提到,即使是 Android 的重大視覺更新(Material Three Expressive)也被提前在 I/O 之前公布。這反映了近年來科技公司對 AI 的普遍重視和快速推進。儘管 Android 在 I/O 的曝光減少,作者認為這可能是件好事,因為 Google 正透過 Google Play 和應用程式更新更快地將新功能推送給更多用戶,而非僅依賴不同設備製造商慢速的 OS 版本更新。

文章精準地捕捉了當前科技巨頭,尤其是 Google,策略上的顯著轉變。看到曾經是 Google I/O 絕對主角的 Android 如今退居次席,而 AI 成為新的中心,這既在意料之中,也令人深思。這反映出 AI 不再只是一個獨立的技術領域,而是被視為可以滲透並改造所有現有產品和服務的核心驅動力。 文章提出「少談 Android OS 反而是件好事」的觀點很有趣且實際。對於普通用戶而言,獲取新功能的速度往往比追逐最新的 OS 版本更重要。透過應用程式更新來部署功能,確實能繞開不同廠商和設備的碎片化問題,讓創新更快地觸達用戶。這也暗示著 Android 這個平台本身可能已經足夠成熟和穩定,未來的創新更多體現在其之上的服務和 AI 整合能力,而非底層 OS 的頻繁大改。 這篇文章印證了 AI 在科技行業無可避免的主導地位,並提供了一個務實的視角,解釋了 Google 為何選擇將 AI 推向其年度盛會的最前沿,以及這對用戶獲取新功能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嘗試了 Manus AI 令人印象深刻的新圖像製作,ChatGPT 應該要小心了 (2025/05/17)

 https://www.techradar.com/computing/artificial-intelligence/i-tried-manus-ais-impressive-new-image-generation-and-chatgpt-should-watch-out

文章介紹了一款來自中國的新型AI工具Manus AI,它不僅僅是一個圖像生成器,而是一個全方位的AI助手,能夠將複雜的任務分解成多個步驟,並利用包括圖像生成在內的工具來完成這些步驟。文章作者測試了Manus AI的圖像生成功能,發現它不僅能生成圖像,還能將圖像無縫整合到更大的工作流程中,例如為一家虛構的三明治餐車設計Logo、菜單和制服等。作者認為,Manus AI的這種集成性使其與其他圖像生成AI有所不同,因為它旨在利用圖像來完成任務,而不是僅僅生成藝術作品。


Manus AI 的出現讓我眼前一亮。文章將它定位為一個「全方位AI助手」,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切入點。現在的AI工具,尤其是圖像生成工具,大多專注於單一功能的提升,比如生成更逼真、更精美的圖像。然而,Manus AI 則試圖將圖像生成融入到更廣泛的工作流程中,這代表了一種更實用、更高效的AI應用方向。 文章中提到的三明治餐車案例,就很好地展示了這種集成性的優勢。它不僅能生成餐車的 Logo 和菜單,還能設計制服,甚至提供營銷建議,這大大提高了效率。未來,如果 AI 工具能夠像 Manus AI 這樣,將不同的功能模塊整合起來,就能真正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而不僅僅是一個有趣的玩具。當然,文章也提到了 Manus AI 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生成的人物不夠逼真,速度也比較慢。但考慮到它還處於早期階段,這些問題都是可以理解的,並且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德里警方計劃購買 32 架配備 AI 的監控無人機 (2025/05/17)

 https://indianexpress.com/article/cities/delhi/delhi-police-plans-to-purchase-32-ai-equipped-surveillance-drones-10011464/

德里警方計劃採購32架配備人工智能的監控無人機,以加強在各警區、交通和其他部門的監控能力。警方之前曾使用無人機進行監控,例如在2014年騷亂、2020-21年農民抗議以及新冠疫情期間。新採購的無人機將配備高畫質攝影鏡頭、變焦功能、人工智能目標追蹤以及夜視功能。警方還將接受無人機操作培訓。最終計劃是擁有超過100架無人機,並成立專門的無人機部門。


德里警方採購人工智能監控無人機的計畫,反映了執法機構越來越依賴科技來提升監控和管理能力。一方面,這有潛力提高效率,例如在大型集會中更容易監控人群動向,或是在犯罪發生後更快速地蒐集證據。人工智能的加入,更是讓無人機具備更強大的追蹤和分析能力。 這也引發了一些關於隱私權和潛在濫用的擔憂。大規模使用監控無人機,特別是配備人工智能的無人機,可能會對公眾的隱私造成侵犯。如何確保這些無人機的使用符合法律規範,以及如何防止數據被濫用,是警方和社會必須審慎思考的問題。 我認為科技的進步確實為執法帶來了新的工具,但如何負責任地使用這些工具,並在安全和自由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個持續的挑戰。

微軟在以色列軍事行動中的角色在爭議中曝光 (2025/05/17)

 https://www.devdiscourse.com/article/technology/3415221-microsofts-role-in-israeli-military-operations-revealed-amid-controversy

微軟承認在加薩衝突期間向以色列軍方提供AI和雲端服務,以協助人質救援行動。公司經內部審查後未發現其技術被濫用於針對加薩平民。該合作引發人權團體的關注,質疑AI在軍事用途中的潛在風險。


微軟與以色列軍方的合作凸顯了科技公司在軍事領域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倫理和道德問題。儘管微軟聲稱其技術未被濫用,但缺乏透明度的調查結果難以完全消除外界的疑慮。尤其在AI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確保AI在軍事應用中的負責任使用,避免對平民造成傷害,是科技公司、政府以及國際社會需要共同面對和解決的嚴峻挑戰。此事件不僅關乎微軟,更反映了整個科技行業與軍事合作所面臨的普遍困境。

Meta 面臨民主黨對巨型資料中心使用瓦斯供電計畫的調查 (2025/05/17)

 https://www.theverge.com/news/668934/meta-ai-data-center-gas-energy-climate-sustainability

Meta計劃在路易斯安那州建造大型AI數據中心,當地電力公司Entergy擬新建三座天然氣發電廠供電。此舉引發參議員Sheldon Whitehouse和環保人士的質疑,認為這與Meta自身氣候承諾背道而馳,並可能加劇當地污染。他們要求Meta提供更多關於數據中心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資訊,並質疑為何選擇天然氣而非可再生能源。Meta則表示會繼續支持可再生能源項目和碳捕獲技術,但具體細節仍待釐清。


文章揭示了科技公司在追求AI發展的同時,可能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儘管Meta承諾實現淨零排放,但其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長,以及對天然氣發電的依賴,引發了對其氣候承諾真實性的質疑。這也反映了當前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瓶頸,無法完全滿足數據中心這種高耗能設施的需求。企業在追求技術創新的同時,更應肩負起環境責任,積極尋求更可持續的能源解決方案,避免將環境成本轉嫁給當地社區。此外,政府和社會也應加強對科技企業的監督,確保其氣候承諾落到實處。